苔的解釋|苔的意思|“苔”字的基本解釋
“苔”是一種隱花植物,根、莖、葉區別不明顯,有青、綠、紫等顏色,多生于陰濕地方,緊貼地面,所以又叫地衣;還有水生的,叫水衣。
蘚和苔屬于同類植物,生長特點和習性也相同,所以,“苔”與“蘚”常常連用互相指代,“苔衣”就泛指“苔蘚”。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說道:苔衣共有五類:生長在石頭上的叫烏韭,也就是黑色的韭菜,生長在屋瓦上的叫瓦松,生長在墻上的叫馬鬃,生長在山上的叫卷柏,生長在水中的叫(tán),是一種水草名。由此可見,“苔蘚”的種類確實很多。
“苔”有不同的顏色和形狀,由此派生出許多詞語。例如,“苔錢”又名“綠錢”,形容圓形的苔蘚像錢一樣;“苔階”,指生有苔蘚的石階;“苔茵”,指青苔滿布如同綠茵茵的席子鋪在地上;“苔錦”,是形容苔蘚叢生好像錦繡鋪地一般。唐代詩人王維的《鹿柴》詩這樣寫道:“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這首詩的意思是說:空蕩蕩的山林里不見人影,只聽見人說話的聲音。落日的余暉照射進森林里,又照射在青青的綠苔上,使傍晚的山林更加幽靜。
由苔構成的詞,在古詩文里常常用來描寫寂寞、荒涼、破敗的景象。例如,南朝時期,梁朝的昭明太子蕭統在《文選·沈約》這首詩中說:“賓階綠錢滿,客位紫苔生。”這兩句詩形容賓客極為稀少。唐代詩人劉禹錫的散文《陋室銘》里說:“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這句話是說,臺階上長出了綠色的青苔,青青的草色映入門簾。形容門前車馬稀,室中來人少,居住的地方十分寂寞。南唐詩人李中在一首詩里說:“輟棹因過古梵宮,荒涼門徑鎖苔茸。”意思是說,船停下來是因為要過古寺,只見寺門前的道路荒蕪,滿地苔茸,可見古寺非常荒涼破敗。
“苔”的生命力很強,只要是陰濕的地方都可以生長,有的還生長在樹上。尤其是有一種梅樹,枝干上長滿苔蘚,人們就叫它“苔梅”。宋代詩人范成大在《梅譜》里記載:古梅會稽最多……它的枝干彎彎曲曲,長滿綠色苔蘚,又有苔須垂于枝間,有的有幾寸長。微風吹來,蒼綠色的苔絲隨風飄動,非常好玩。
苔也有經濟價值。“水苔”曬干成脯叫“苔脯”;紫堇菜又叫“苔菜”,都可以食用。
“苔”的最大用途是可以造紙。當然不是所有的“苔”都能造紙,只有“水苔”可以。古代有一種叫“笞箋”的紙,就是由“水苔”制成的,也叫“苔紙”。因為苔紙紋理傾斜,所以又叫“側理紙”。宋代詩人陸游的《破陣子》里有這樣兩句詩:“苔紙閑題溪上句,菱唱遙聞煙外聲。”意思是說,閑暇時候漫步在小溪邊,耳聽著近處菱中的蟲鳴和遠處炊煙外的聲音,把吟得的詩句寫在苔紙上。
“苔”又讀作tāi,但只有一個詞,這就是“舌苔”。“舌苔”是中醫學名詞,指長在人的舌頭上面的一層苔狀物,觀察它的顏色可以幫助診斷病癥,如苔白屬寒、苔黃屬熱等等。
上一篇:苔的解釋|苔的意思|“苔”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獲的解釋|獲的意思|“獲”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