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病入膏肓》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病入膏肓:bìng rù gāo huāng
詞源: 《左傳·成公十年》:“公疾病, 求醫于秦。秦伯使醫緩為之。……醫至, 曰:‘疾不可為也。在育之上, 膏之下, 攻之不可, 達之不及, 藥不至焉, 不可為也。’”詞由: 晉景公生了病, 到秦國去請醫生。秦桓公派有名的醫生緩到晉國去醫治晉景公的病。緩還沒有到晉國的時候, 晉景公夢見他的疾病化成兩個小孩子, 一個小孩子說:“那個高明的醫生恐怕會傷害我們,我們逃到什么地方去好呢?”、另一個小孩子說:“躲在 ‘肓’ 的上面,‘膏’的下面, 他能把我們怎么樣呢!”緩來到晉國,診斷了晉景公的病, 然后說:“這個病已經沒法醫治了,病已經達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用灸法攻治不行,用針法醫治效力又達不到, 內服藥物的藥力也達不到, 所以沒法治了!”晉景公聽了以后, 覺得和自己作的夢非常符合, 就說:“你真是一位高明的醫生啊!”便贈給緩一份厚禮, 讓他回秦國去了。
詞義: 疾病已嚴重到不可救藥的地步。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臟和隔膜之間叫“肓”, 據說這里是藥力達不到的地方。引申為事態嚴重, 已經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
書證: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蓮香》:“生哽咽良久, 自言知罪, 但求拯救。蓮回:‘病入膏盲, 實無救法。’”黎汝清 《葉秋紅》:“對那些病入膏肓, 不可救藥的人的死, 醫生是沒有責任的!”
上一篇:成語《疾足先得》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痛心疾首》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