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的解釋|獲的意思|“獲”字的基本解釋
“獲”字的本意是獵獲,得到獵物。到了秦漢的小篆時,“獲”的音義就有了變化。《說文解字》說:“隻,鳥一枚也。”這時候,人們已經把它的字形借過來表示量詞“只”了。人們又為“獲”這個詞另造了一個字,這就是“獲”。“獲”是個形聲字。“犬”是形旁,表意。因為人類社會是狩獵階段在前,農耕階段在后,“獲得”這個概念就是從獵獲禽獸產生的。犬和人的關系最密切,所以很多表示獸類的字都用“犬”作形旁,像“狼、狽、狐、獅”等等;而表示獵得獸類的“獲”字也就用“犬”作形旁了。
先秦的歷史上有個“獲麟”事件。春秋末期,周王朝逐步衰落,相傳在魯哀公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481年的時候,魯哀公到西邊去打獵,獵獲了一只麒麟。麒麟又叫麟,傳說是一種代表祥瑞的獸,是圣王的象征。可是麒麟卻被捕獲了,魯國的思想家孔子認為,這是不祥之兆,說明圣王之道不會再復興了,所以非常傷感。當時他正在編寫魯國的編年史《春秋》,這件事發生后,就停止了寫作。此事后來被稱作“獲麟”,因為發生在春秋末期,就成了這一時期的代稱。又因為孔子由“獲麟”而停止寫作,所以后人又用來比喻著作絕筆。
“獲”本來專指得到獵物,后來,凡是“得到”都可以叫“獲”。比如《詩經》說:“執訊獲丑”。“獲丑”是俘獲了敵人。又如“獲釋”指被拘押、囚禁的人得到釋放;“獲準”是得到準許。
上邊說的“獲”,所得到的都是實實在在的東西。它的意義再進一步引申,就虛化為一種可能性,相當于“得以,能夠”。比如漢武帝在〈〈賢良詔〉〉里說:“今朕獲奉宗廟,夙興以求,夜寐以思。”這句話是說,今天,我能夠繼承祖先留下的江山,日日夜夜都在渴望得到賢才。又如“獲申”指得以表達;“獲全”指得以保全;“獲志”指得以遂愿。
“獲”一般都是做動詞用,有時也可以做名詞,指獲得的獵物。比如古代有一種專門裝載獵物的車子就叫“獲車”。另外,古代兩國打仗,抓到敵方的俘虜,往往就讓他們當奴隸,男性的奴隸叫“臧”,女性的奴隸就叫“獲”、“臧”、“獲”連用就泛指奴仆了。
當中國進入農耕社會以后,就有了農業上的收獲。既然“獲”可以表示一切的“得到”,所以得到農產品也使用“獲”字。后來,農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在文字上也有了體現——人們又專門為收獲莊稼造了一個“穫”字。它也是個形聲字,“禾”是形旁,表示莊稼谷物的含義,“蒦”是聲旁表示讀音。禾木旁的“穫”字是從犬字旁的“獲”字中分化出來的一個字,和犬字旁的“獲”相比,禾木旁的“穫”使用范圍要小得多,它只用于收割莊稼或者指收獲、收成。
到了清代,出現了“獲”的簡化字。由于禾木旁的“穫”本來就是從犬字旁的“獲”字中分化出來的,所以《簡化字總表》又把兩個字合并,都簡化為“獲”,這樣,禾木旁的“穫”與犬字旁的“獲”就又合二為一了。
上一篇:苔的解釋|苔的意思|“苔”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獲的解釋|獲的意思|“獲”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