掰的解釋|掰的意思|“掰”字的基本解釋
從字形上來看,掰字由雙“手”和“分”字組成,形象地表明掰的本義就是用雙手把東西分開。掰字的歷史并不久遠,大約是清代才出現的一個漢字。清代文學家曹雪芹的《紅樓夢》寫道:“芳官跟蟬兒在廚房斗氣,便把手內的糕兒掰了一塊,擲著逗雀兒玩。”這里的“掰”就是用手把糕分成塊的意思,通過掰糕逗雀這一動作便把芳官任性率直的性格表露了出來。
不過在清代以前,人們一般是用擘(bò)字來表示這個意思的。唐代詩人李白在《云臺歌》中曾寫到:“巨靈咆哮擘兩山,洪波噴流射東海。”意思是說巨大的神靈咆哮著用手將山分開,河水從兩山之間噴涌而過,直注東海。這里的“擘”就是分開的意思。擘在古代有兩個讀音,在書面語中讀擘(bò),在口語中讀擘(bāi),因為這個口語讀音結合它的意義而造出了兩個手中間夾一個分字的掰字。
“掰”以它形象的造字法,贏得了人們的普遍認同,在現代漢語中特別是在方言中逐漸取代了“擘”字。在中國民間流傳著猴子下山掰玉米,掰一個,扔一個的故事,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大同小異的民間歇后語。比如:“猴子掰包谷——這只手掰,那只手丟”,“猴子掰包米——心里沒個準數”,“猴子掰包米——前面掰,后面丟”,等等,這里的包米、包谷就是普通話中所說的玉米。
猴子歷來被人們當作聰明伶俐的代名詞,在民眾心理中猴子還是喜慶的象征。不過在猴子掰玉米的俗語中,猴子卻成了被嘲諷的對象,比如:“這人做起事來,像猴子掰玉米似的,掰一個丟一個。”這是對現實生活中那些顧此失彼、丟三落四的人的批評。其實由于地域物產的差別,掰玉米的并不都是猴子。中國的長白山地區的黑熊很多,東北地區俗稱黑瞎子,東北人也喜歡說黑瞎子掰包谷,掰一個丟一個。這些話所表達的意思都是一樣的。
俗語中還有“掰開竹葉看梅花”的說法,比喻做事喜歡尋根問底。比如我們可以說:“無論怎么解釋,他就是不相信,非要掰開竹葉看梅花。”
掰字在方言中的使用是相當廣泛的,而且還形成了一些固定意義。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話:“你們倆怎么說掰就掰了?”這里的掰就是分開、絕交的意思。又如:“咱說別的吧,說這哥兒們掰交情。”“掰交情”就是傷害感情、生分的意思。這種用法在北方地區使用特別廣泛。北京人還用“掰開揉碎”來表示細細地講道理,如:“就這么掰開揉碎地講了半天,他還是一點反應都沒有。”
在民間還流傳著一種叫“掰腕子”的競技游戲,兩個人互相握住對方的一只手,肘部放在地上,擺正后同時各自用力,努力把對方的手腕壓下去,直到對方的手碰到地面才算決出勝負。青壯年勞力特別喜歡這種比賽腕力和臂力的游戲,不論是勝利者,還是失敗者,大家都一笑而過。不過這里的掰不再是分開的意思,而是扳倒的意思。
上一篇:擁的解釋|擁的意思|“擁”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提的解釋|提的意思|“提”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