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不翼而飛》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不翼而飛:bù yì ér fēi
詞源: 《管子·戒》:“無翼而飛者聲也。”
詞由:春秋時期,齊桓公要到東部海邊“之罘”這個地方去看海潮, 還打算南游瑯玡山。他很想仿效古代賢君的作為去做, 行前, 特地來向管仲請教。管仲對他說:“君王出游,有的是視察農事, 了解百姓疾苦,有的是游山玩水, 貪圖享樂。從前的賢君出游, 是屬于前一種而不是屬于后一種。”管仲說到這里, 看了桓公一眼, 又懇切地接下去說:“希望大王謹慎從事。因為君王的一言一行, 影響是很大的。說出的話傳播得很快, 沒有翅膀也能飛到千里之外。”桓公聽了, 連連點頭。
詞義: 沒有翅膀而能飛行。翼: 翅膀。比喻言論或消息自然而然地傳播。今多謂財物突然丟失或不見。原作“無翼而飛”。
書證: 北朝·劉晝《劉子·薦賢》:“玉無翼而飛,珠無脛而行。”清·李伯元《活地獄》第二十五回:“就是粗重的布草衣裳, 已都是不翼而飛。”馮驥才、李定興《義和拳》:“那串牢牢拴在自己腰間的鑰匙, 真的不翼而飛了。”
上一篇:成語《不知人間有羞恥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不近人情》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