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的解釋|仁的意思|“仁”字的基本解釋
《說文解字》中說:“仁,親也。”意思是說,“仁”這個字的意思是親近。
“仁”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含義非常豐富、對古代社會產生極大影響的一種道德觀念。春秋時代的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弟子樊遲曾問他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說“愛人”就是仁。“愛人”的含義是人與人之間應相親相愛。《論語》中說,孔子的弟子子張也向孔子請教過什么是“仁”,孔子說:在天下如果能實行“恭、寬、信、敏、惠”,也就是謙恭、寬厚、守信、勤敏、慈惠,就能達到“仁”。他認為,謙恭,就不會受到侮慢;寬厚,就能獲得眾人擁護;守信,就會得到人們的信任;勤敏,就能取得成功;慈惠,則足可以領導別人。
孔子的弟子仲弓問孔子怎樣才能做到“仁”,孔子回答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意思是說:出門去工作如同去接待貴賓,使用人民如同承擔重大的祭祀。自己所不愿意承受的,也不要施加給別人。為國家辦事沒有怨恨,處理家事沒有怨恨。這樣的話,就可以做到“仁”了。
戰國時期,孟子繼承了孔子關于“仁”的思想并把它發展成為“仁政”學說。這種仁政學說主張統治者對人民應該以道德感化為主,適當改善人民的物質生活,這樣就能夠得民心,從而統治天下。《孟子·梁惠王上》中記載:梁惠王曾向孟子請教治國之道,孟子極力推舉自己的“仁政”學說。他說,您如果對百姓施行仁政,減免刑罰,減輕賦稅,鼓勵百姓深耕細作,盡早拔除雜草;使年輕人在閑暇的時間里修養學習,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為人忠誠,恪守信用;在家用這些孝敬父母,出門用這些侍奉上級,這樣的話,木棒也可以抵得過秦國、楚國堅實的盔甲和銳利的兵器了。孟子的“仁政”學說在戰國時代沒有引起統治階級的重視,到漢代,由于董仲舒倡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孟子的“仁政”學說和儒家思想得到了漢代和漢代以后各朝代統治階級的推崇。
成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出自《周易·系辭》,意思是說仁者善于看見“仁”的方面,智者善于看見智的方面;這句話是指對同一個問題,各人觀察角度不同得出的見解也不同。這個成語也可以說成是“見仁見智”。“志士仁人”這個成語的本義是說,有志之士,仁義之人,不會因為求生而損害了仁,只會為做到仁而獻出生命。現在指有志向、有德行,為理想而獻身的人。
《禮記》中有這樣的話:“蠟之祭,仁之至,義之盡也。”在古代,每到年終,人們都要祭享對農事有功的神靈,以表示對這些神靈的感謝和報答。祭享時人們都是竭盡全力,所以說是盡了仁義之道。這就是成語“仁至義盡”的出處。這個成語現在用來指對人的關心愛護或對人的寬容、原諒的程度已達到最大限度。
上一篇:書的解釋|書的意思|“書”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從的解釋|從的意思|“從”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