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的解釋|鼎的意思|“鼎”字的基本解釋
“鼎”字是典型的象形字,在最早的甲骨文中,很像鼎的三足兩耳的形狀。金文更接近鼎的形象,后來才慢慢地發展成形。
“鼎”是中國古代最早使用的烹飪器皿,出土文物中陶制的、青銅制作的鼎,一般的形狀是圓體、大腹兩耳對稱。也有個別的方鼎和其他造型的鼎。鼎至少有三足,方鼎則為四足,它是青銅器時代的標志性器物。
古代青銅器有禮器、樂器、兵器、食器和日用器具等多種,一般分為禮器、樂器兩大類,其中禮器以鼎的形式居多,故“鐘鼎”便成了古青銅器的總稱。
刻在鐘鼎上的文字稱“鐘鼎文”,也即“金文”。金文是上承甲骨文,下開大小篆的一種字型結構比較成熟的文字,它的形體結構同甲骨文非常相近。所不同的是,金文大多是用模子鑄的,鑄時先把字刻在模子上,可以細細加工,所以筆畫粗壯,圓轉,字的大小比較勻稱。
1939年,河南安陽縣的農民在勞動時從地下挖出一個四條腿的方形青銅器來,高一米三多,重八百七十五公斤,四面都鑄有凸起的獸面花紋,里面鑄有“司母戊”三個金文。開始農民不知道它是個什么東西,看起來像個馬槽子,就叫它“馬槽鼎”。北京的考古工作者聽說后趕來,才認出它是件非常珍貴的文物,是三千多年以前商王文丁為了祭祀他母親而鑄造的青銅器。由于當時中國正處于戰爭年代,群眾為了保護這個鼎,就把它埋在地下,另外造了一個假大鼎來代替。戰爭年代結束以后,人們才把它挖出來。現在“司母戊鼎”被陳列在北京的中國歷史博物館里。
殷商晚期,青銅器冶煉技術已達到較高水平,這些青銅器的所有者是殷商的貴族統治階級,他們死后也往往用青銅器殉葬。青銅器還是貴族地位高低的象征,一些大鼎甚至被視為國家的“重器”、國家權利的象征。在戰爭中,勝利的一方往往將戰敗一方的重器搬走,并毀掉他們的宗廟。歷史傳說夏禹曾鑄九鼎,以此來象征九州。
鼎在封建社會中成為傳國的重器和國家權利的標志性的器物。國運叫“鼎祚(zuò)”,帝位叫“鼎命”,國滅則“鼎遷”,想奪權叫“問鼎”,奪了權叫“定鼎”,改朝換代叫“鼎革”。
科舉制中的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叫“鼎甲”,國家重臣叫“鼎臣”,局勢不定叫“鼎沸”,三分天下叫做“三足鼎立”。
在等級鮮明又嚴格的古代社會中,不同級別的人用鼎的規格有嚴格的限制,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依次等而下之,“九鼎”成了最高權威的象征。
作為禮器的鼎另一重大用途就是祭祀。如最高級的祭品就是用九鼎貢獻牛、羊、豬。
“鼎”這種實物在今天完全成了歷史的陳跡,但“鼎”的語義并沒有流失,我們今天還常用“一言九鼎”來形容某人說話的份量,用“鼎力相助”來說明全力相助等等。
上一篇:鶴的解釋|鶴的意思|“鶴”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鼓的解釋|鼓的意思|“鼓”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