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的解釋|勇的意思|“勇”字的基本解釋
“勇”字早在金文里就出現(xiàn)了。《說文解字》上說:“勇,氣也。”是說“勇”是指氣往上涌而有膽量。這里的“氣”本來是指云氣,引申指氣充滿人的全身。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里說:“力者,筋也;勇者,氣也。”這里是說,力是指筋骨,勇是指勇氣。因此,勇和氣組合在一起就構(gòu)成了一個常用詞。“勇氣”,用來指敢作敢為無所畏懼的氣概。《左傳·莊公十年》里說:“夫戰(zhàn),勇氣也。”意思是說:打仗全靠士兵們的勇氣。《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說廉頗“以勇氣聞于諸侯”。這里的“勇氣”就是指廉頗英勇無畏的大將氣概。
“勇”的本義和氣有關(guān),指的是有膽量,膽大,果敢。《管子·法法》里說:“上好勇則民輕死。”意思是說,君主喜歡勇敢,那么民眾就不怕死。《論語·為政》里還說:“見義不為,無勇也。”成語“見義勇為”就是由此而來。這個成語是說看到合乎正義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宋史·歐陽修傳》里說:“天資剛勁,見義勇為,雖機阱在前,觸發(fā)之不顧。”這里是說,歐陽修剛直勇敢,見義勇為,即使再危險,也全然不顧。成語“勇冠三軍”也是大家所熟悉的,形容勇猛過人,全軍第一。冠,本指帽子,引申有“首位”、“第一”的意思;三軍,春秋時大國多設(shè)三軍,分為中軍、上軍、下軍,或中軍、左軍、右軍,這里指全軍。漢語中含“勇”字的成語還有不少,并且大多是含褒義,如勇往直前,是說勇敢地一直前進;“智勇雙全”,指的是又有智謀,又勇敢;“激流勇退”是指在激流中果斷的立即退卻,舊時比喻做官的人在順利或得意時及早抽身退出官場。“有勇無謀”這個成語含有貶義,是說只有膽量,沒有計謀;比喻做事或打仗只是猛干猛沖,缺乏計劃和策略。例如,《三國演義》第十一回中曹操評論呂布說:“吾料呂布有勇無謀,不足慮也。”“有勇無謀”也可以說成“勇而無謀”。
“勇蟲”這個詞是指螳螂。據(jù)《韓詩外傳》第八卷中記載:齊莊公有一次乘車出獵,有一只螳螂看見齊莊公前進的車輪子,就舉起它的前腿想和車輪搏斗。齊莊公原來不知道螳螂是什么東西,所以看見螳螂后,就向車夫詢問這是什么蟲。車夫告訴他:這種蟲名叫螳螂,它遇到敵人后知進而不知退,不管自己的力量能否戰(zhàn)勝,都立刻勇敢地沖向敵人。聽了車夫的解釋后,齊莊公贊嘆道:假若這螳螂是人的話,那它一定是天下的勇士。于是命令車子繞道而行。成語“螳臂擋車”就是出自這里。它既比喻勢單力弱,不自量力;也比喻冒死拼搏,因此后人便稱螳螂為“勇蟲”。
“勇”也可以用作名詞。清朝時地方上臨時招募的兵卒就叫“勇”。“勇”也泛指士兵,如:鄉(xiāng)勇;勁勇;勇丁。另外,“游勇”,是指失去統(tǒng)屬的士兵;成語“散兵游勇”,指沒有統(tǒng)帥的逃散的士兵,后來也指沒有組織到集體隊伍里而獨自行動的人。
上一篇:別的解釋|別的意思|“別”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半的解釋|半的意思|“半”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