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的解釋|半的意思|“半”字的基本解釋
“半”是一個會意字,上半部分是八字,八有分的意思;下半部分是牛字,上下合起來就是指“分開的牛”。古代在殺牛的時候,要一半一半地分解開來,所以給半造字時就用分解牛體來表示。
古代有一個詞叫“半弓”。這里的“弓”并不是指弓箭,而是古代的一種長度單位。人們通常把一虎口的長度作為一弓,大約五寸,“半弓”也就是大約二三寸。“半弓”這個詞古代常用來形容婦女的小腳。在古代,中國的漢族中曾經流行過女子以小腳為美的風尚。女子們為了美,甘愿忍受纏足的疼痛。隨著社會不斷的進步,這種習俗已經成為歷史。
宋代文豪蘇軾的《東坡志林》中記載了這樣一則關于“半截入土”的寓言:桃符抬頭望著艾人說:“你這個小草芥,怎么能在我的上面?”艾人就低頭諷刺桃符說:“你已經有半截在土里了,還想爭做高人嗎?”這里的桃符和艾人都是古代人在元旦時用來怯邪、避毒的東西,桃符釘在門旁的土里,艾人掛在門上,所以艾人嘲笑桃符“半截入土”。后來人們用“半截入土”比喻活在世上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由一半的意思引申,“半”也有“在……(什么)之間”的意思。“下半旗”是指向去世的國家領導人或國家元首致哀的一種方式,這里的“半旗”并非是把旗降到旗桿的二分之一處,而是把旗降到離桿頂三分之一處。這里的“半”就是“在……(什么)之間”的意思。在古代,人們認為仙人住在高空中,而耍秋千的人總是能把秋千蕩到半空中,于是又被稱為“半仙”,耍秋千這項運動又叫“半仙戲”。北宋的王安石就因為住在鐘山的半山腰,所以他的故居被稱作“半山”,他也得了一個“半山”的別名。宋代詩人楊萬里有一首《讀詩》的詩是這樣寫的:“船中活計只詩篇,讀了唐詩讀半山。不是老夫朝(zhāo)不食,半山絕句當朝餐。”意思是說他在乘船的時候無事可干,只有讀詩。讀了唐詩又讀王安石的詩,不是他早上不吃飯,而是把王安石的絕句當作了早餐。言下之意是王安石的詩寫得真美,使他忘記了饑餓。
“半”又有“不完全”的意思,像“半成品”、“半文盲”、“半勞動力”等等。“半”字也有“部分”的意思。清代詩人王九齡的《題旅店》詩中有:“世間何物催人老,半是雞聲半馬蹄。”意思是世上什么東西催人衰老?部分是叫人早起的雞鳴,部分是奔騰的馬蹄聲。宋代詩人陸游在《歲暮出游》詩中感慨道:“殘歷消磨無半紙,一年光景又成非。”意思是說殘破的日歷已消磨得不剩一點紙了,這就意味著一年又過去了。這里的半是很少的意思。唐朝詩人王冷然的《夜光篇》詩中有這樣的話:“未得貴游同秉燭,唯凈半景借披書。”意思是沒有能夠幸運地同你秉燭夜游,只有將就著一點微光來看書了。這里的“半景”就是微光的意思。
上一篇:勇的解釋|勇的意思|“勇”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南的解釋|南的意思|“南”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