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道揚鑣》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
分道揚鑣的拼音:fēn dào yánɡ biāo
解釋 鑣:馬嚼子。揚鑣:提起馬嚼子,意即驅馬前行。原指分道而行。后多用來形容由于見解不合,各走各的路,各干各的事。
出處 《魏書·拓跋志傳》:“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p>
南北朝時,北魏有一個叫拓跋志的人,是皇室宗族,他父親屢建戰功,很受皇帝敬重。拓跋志從小聰敏機警,口才出眾,同時飽讀詩書,很有文采,受到皇帝的賞識,后被任命為洛陽令。不久,北魏遷都洛陽,拓跋志便順理成章地成了主管京城事務的京兆尹。洛陽變成京城,城中達官貴人就多了起來。但拓跋志認為自己很有才能,根本瞧不起那些地位比自己高的官員。
有一次,拓跋志外出,迎面遇上御史中尉(國家最高監察機構長官)李彪的車馬。按照當時的規定,官職低者要給高者讓路。拓跋志職位比李彪低,應該給李彪讓路,但他偏偏不讓。兩人相持不下,到皇帝面前爭了起來。李彪說:“御史中尉謀慮國家大事,按法享受華蓋之車。豈有洛陽令與我相抗衡的道理?”拓跋志并不買李彪的賬,說:“普天之下,哪個人不編入地方官的戶籍?洛陽為京畿之地,我是這里的行政長官,你就是編入我戶籍的一位住戶,我又豈能和其他官員一樣,避讓你的車馬?”
皇帝聽后,覺得他們都有理,便說:“洛陽是我的京城,從今以后你們可以分路而行,各走各的?!庇谑莾扇顺鰜?,拿出尺子丈量路面,然后分成兩邊,各走各的。
近義 各奔前程
反義 志同道合
例句
我們各自的追求目標大相徑庭,只好分道揚鑣,各走各的路。
上一篇:《分庭抗禮》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
下一篇:《利令智昏》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