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驚弓之鳥》注釋,意譯與解說
異日者①,更羸②與魏王處京臺③之下,仰見飛鳥。更羸謂魏王曰:“臣為王引弓虛發而下鳥。”魏王曰:“然則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間,雁從東方來,更羸以虛發而下之。魏王曰:“然則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④。”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對曰:“其飛徐而鳴悲。徐飛者,故瘡痛也;鳴悲者,久失群也。故瘡未息而驚心未去也,聞弦音,引而高飛,故瘡隕也。”
——《戰國策·楚策三》
【注釋】
①異日者:昔日,從前。②更羸(lei):人名,魏國善射之人。③京臺:高臺。京:高大。④此孽(nie)也:這是有隱痛在身啊。孽:作“病”解。一說,“孽”與“蘗”通,樹木伐而復生叫“蘗”,比喻鳥之曾受箭傷。
【意譯】
從前,更羸和魏王站在高臺的下面,抬頭望見飛鳥。更羸對魏王說:“我能為大王引弓虛發把鳥射下來。”魏王說:“那么,射箭的技術可能達到這般地步嗎?”更羸說:“能。”一會兒,一只大雁從東方飛來,更羸引弓虛發,果然把它射了下來。魏王說:“那么,為什么射箭的技術竟能達到這般地步呢?”更羸說:“這只大雁是有瘡傷的呀!”魏王說:“先生怎么能知道呢?”更羸回答道:“它的飛翔緩慢,鳴叫悲傷。飛翔緩慢,是因為舊的創傷發痛;鳴叫悲傷,是因為它長期失伴。舊的創傷未痊愈,驚心的陰影未消除,它一聽到弓弦的聲響,就為了避箭而極力高飛,終于牽動舊傷,墜落了下來。”
【解說】
心有余悸,驚心不定,往往會導致不應有的失敗。這則寓言中的大雁,曾經遭到弓箭之罪,雖然擺脫了死亡的威脅,但在它的心理上留下了不可泯磨的創傷。當它一聽弓弦之聲,類似的經驗使其一下子處于驚恐萬狀,失魂落魄的境地,曾經受過的肉體痛苦好像又回到了身上。結果虛弓一發,就不免驚落在地。可見,失敗的經驗使大雁喪失了心理承受能力,在不應墜落的時候卻墜落了。這只寓言給我們的啟示之一:人人都可能受到意想不到的打擊和挫折,受到打擊挫折的人,他的心靈會留下慘痛的傷痕,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但關鍵的是,如果老是為過去的失敗而感傷不已,甚至不能自拔,那么這種情感脆弱、意志消沉的人,就容易再次遭罹失敗。啟示之二:只要我們對事物進行深入的觀察,就能發現鍥入之點,掌握了事物的特點及要害,達到預期的效果。更贏看到離群索居,飛徐悲鳴的大雁,從其外表的疲憊不堪看到了其內在的悲傷不已,因此,他恰當地利用了對方的弱點,就達到 “虛弓下鳥”的神異效果。
【相關名言】
一度著蛇晈, 怕見斷井索
——《續傳燈錄》
觀其容而知其心矣
——《國語·周語》
上一篇:《劉基·康回觸山》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韓非·惠施之謀》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