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膾炙人口》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
膾炙人口的拼音:kuài zhì rén kǒu
解釋 膾炙:細切的肉和烤熟的肉,亦泛指美味佳肴。本指美味佳肴人人喜愛。后用來比喻好的詩文或事物為大眾所稱道。
出處 《孟子·盡心下》:“曾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曰:‘膾炙哉!’公孫丑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
曾參的父親曾晳喜歡吃羊棗(一種果實名,成熟后顏色發黑,就像羊屎蛋一樣,故名)。他死了以后,曾參怕想起死去的父親,所以不忍吃羊棗。公孫丑問道:“美味佳肴和羊棗相比哪樣好吃?”孟子說:“當然是佳肴啊!”公孫丑說:“既然這樣,那么曾參為什么只吃佳肴卻不吃羊棗呢?”孟子說:“佳肴是大家都喜歡吃的,而羊棗只是個別人喜歡吃的。就像父母之名應該避諱,姓卻不用避諱,因為姓是大家都相同的,而名卻是個人所獨有的。”
近義 百讀不厭
反義 味同嚼蠟
例句
那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在國內外都享有盛譽。
上一篇:《耳提面命》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
下一篇:《自相矛盾》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