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
自相矛盾的拼音:zì xiānɡ máo dùn
解釋 矛:長矛,用來刺殺的武器。盾:盾牌,用來防御的武器。常用來比喻人的語言、行動前后抵觸、不相應合。
出處 《韓非子·難一》:“楚人有鬻(yù,賣)楯(同“盾”,盾牌)與矛者,譽之曰:‘吾楯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楯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楚國有個人既賣矛又賣盾。當他賣自己的盾牌時,他夸贊說:“我的盾牌非常堅固,沒有什么東西能刺穿它。”過了一會兒,他又開始賣自己的矛。這時他又夸贊自己的矛說:“我的矛非常鋒利,沒有什么東西不能刺穿。”有人聽到了這兩句話,于是就問他:“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結果會怎么樣?”那個人不能回答。因為不能戳穿的盾和無物不能刺穿的矛,在這個世界上不可能同時存在。
例句
如果沒有真正下功夫,僅靠“剪切、粘貼、復制”弄出來的論文難免層次不清、邏輯混亂,甚至主要觀點都自相矛盾。
上一篇:《膾炙人口》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
下一篇:《萇弘化碧,望帝啼鵑》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