鑿破渾沌;頓開茅塞拼音,鑿破渾沌;頓開茅塞對偶成語介紹
鑿破渾沌;頓開茅塞拼音:záo pò hún dùn;dùn kāi máo sè
【上】渾沌:古稱中央之帝。原指違反了自然法則,造成禍害。后比喻開通人的耳目,增長識見。《莊子·應帝王》:“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時相遇于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是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下】頓開:頓時開通。茅塞:被茅草堵塞。心里原來像被茅草堵塞,現在忽然被打開了。比喻豁然領悟了某個道理,或者得到了某種知識。◆也作“茅塞頓開”。楊沫《青春之歌》:“只不過短短十多分鐘的談話,可是他好像使道靜頓開茅塞似的,忽然知道了好多事情。”
【綜】比喻有效的教育或談話,使人一下子解開了心中的疑惑,增長了知識,豁然開朗。
【例】記得考上高中后的第一堂課,班主任老師語重心長的一席話,對許多同學猶如鑿破渾沌,頓開茅塞,一下子明白了許多道理,對今后的學業選擇和人生道路都起了深遠影響。
上一篇:《出生入死》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
下一篇:《刻畫無鹽,唐突西施》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