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寓言·以鏡為鑒》寓言賞析
張先生一天買了一面大穿衣鏡, 放在書房中間。那鏡子好不晶瑩可愛,走過的人,沒有一個不喜歡照一照。張先生的兒子,才四歲, 生得粉團玉琢,十分可愛,也來照這鏡子。
那孩子一到面前,鏡中也有一個孩子,嬉眉笑臉的向自己走來, 心中大喜。不知是自己之影, 認做另是一人,喚道:“你來同我玩么?”鏡中的人,竟不回答。又向他招手通:“你跟我來, 只管躲在那里做什么?”鏡中人也招招手,卻總不開口。 張家孩子心想:“他聽不到么?等我走近些,再和他說。”便走前兩步, 只見鏡中人也走前兩步,他不動了,鏡中人便也不動。
張家孩子此時詫異極了。心想:“這個怪人,到底是誰呢?怎么只顧學我呢?好意兒同他說話,他竟不回答。敢是不愿意同我玩么?可惱可惱!”他心里這么一想,小臉兒上早放出一副怒容。再看看鏡中的怪人,也是怒容滿面,睜著眼對自己,很有尋氣的樣子。不禁心中大怒,用手向鏡中打擊。 啪的一聲,反把小手兒打痛了。 于是帶哭帶喊,逃出了房。一見張先生,便告訴他如此這般。
張先生道:“你見的是你的影子,哪里真有人呢?但是借此你可學些乖,你從此以后,再不要裝出怒臉給別人看。你欲怒別人, 別人亦就怒你。再不要舉手打人了,你要打人, 反打了自己。我的兒呀,對人總要和氣。鏡子里的是假人, 尚且不可怠慢, 真人更不必說了。”
——《茅盾童話選》
人人都知道有不見經傳、用途很廣、名聲很臭的“關系學”,可也曾知道應當有科學地研究人際關系的、不含邪念的“關系學”?——如果后一種仍愿意沿用“關系學”這一名詞的話,我們可以說這篇寓言是研究“關系學”的:不是帶人從“后門”從歪門邪道找個人成功的捷徑, 而是告訴人一條堂堂正正的處世之道。
寓言以照鏡為喻,說明“你欲怒別人,別人亦就怒你”的處世道理,完成“對人總要和氣”的訓誡。張先生所論是十分高明的。我們可以由此明白與你相處的旁人的心,也都是鏡子,照著你的一舉一動。中間雖不乏歪曲你形象的哈哈鏡,將美德照成了惡行,但大部分還是照得準的。他們朝向你的或冷漠或熱情的面孔往往是你面孔表情的反射,他們熱愛你幫助你往往是對你美德善行的回報。雖然你為別人付出多少不一定就能收回多少,但總得有付出。所以,人不僅應如寓言點明了的“對人總要和氣”,還應該幫助人, 周濟人,而且不應該計較別人將如何酬謝你。“心底無私天地寬”,思想太狹隘的人,本質太自私的人,即使如何聰明,也是悟不透這個道理的。
這個道理如果不以照鏡為喻,還真不容易說明白。人與人的關系錯綜復雜,千頭萬緒,愛恨感情的交互影響也形態多端,寓言以照鏡設喻,化繁為簡,化理念為圖象,構思巧妙,使少年兒童也易于領悟。茅盾這篇寓言是1917年寫,是作為童話給兒童讀的,但成年讀者也不妨溫習溫習。青年茅盾實在已十分老成,可為人之師了。
只是敘述語言未脫舊白話小說腔調。當時新文學運動未起,有些舊腔也是難免。正因為新文學運動未起,茅盾率先倡導這種兒童寓言童話便很有開創意義。并且從這種敘述中我們可看出青年茅盾的扎實的語言功力。
上一篇:《歐美澳寓言·仙女的禮物》寓言賞析
下一篇:《歐美澳寓言·伊索與驢》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