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
三十而立的拼音:sān shí ér lì
解釋 本指人在三十歲左右知曉禮儀,做事有分寸。后用來表示人在三十歲前后應當有所成就。
出處 《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矩。”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主要學生的言行的一部書,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從《學而》到《堯曰》共二十篇。
在第二篇《為政》中,孔子有一段話,大致敘述了自己一生的各個階段,教導學生在每個階段都要有每個階段的收獲。他說:“我十五歲時立下了學習的志愿;三十歲時學懂了禮儀,從此說話做事都有了把握;四十歲時掌握了各種知識,所以心里不犯糊涂;五十歲時懂得了天命;六十歲時,一聽別人的言語,就可以分辨出真假,判定出是非;到了七十歲,便能做到既隨心所欲,又不逾越規矩。”
例句
他們都是在二十幾歲作出貢獻,三十開外就榮獲諾貝爾獎,真可謂三十而立。
上一篇:《三人成虎》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
下一篇:《不可救藥》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