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公釣魚
公元前十一世紀時,八十老人姜尚曾任商朝下大夫,因見紂王荒淫無道,便棄官逃往西岐,本想自投西伯姬昌,又怕被人恥笑,所以暫時隱居在渭水河邊的小村莊里,以待時機。
一天,他正在渭河邊釣魚解悶,有一樵夫武吉擔柴路過,見他居然用直鉤釣魚,還離著水面三尺遠,魚鉤上也沒掛香餌,便好奇地問長者貴姓。
姜尚答道:“姓姜名尚,字子牙,號正熊。”
武吉嘆了口氣說:“真是有志不在年高,無謀空言百歲。像你這樣愚拙的人,還自號正熊,實不相稱!”
姜尚微微一笑:“老夫釣魚是假,待機進取是真。然而要釣王與侯,寧在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武吉說道:“你哪像王侯,倒像活猴。”
說完這話,他就擔起柴擔進城去了。
不料,武吉進城失手打死了守門的軍士招來殺身大禍,巧逢西伯姬昌路過,得知武吉是個孝子,家中有老母無人奉養,便贈予黃金十兩,命他回去安頓好老母再來領罪。老母絕望,便帶武吉來向姜尚求教解救之法。姜尚教他如此這般。從此,武吉只在鄉中干活,不再進城。
光陰似箭,不覺又是一個春天。一日,西伯來到渭河邊踏青打獵。忽然,聽到有人唱道:“鳳非乏兮麟非無,但嗟治世有污。龍興云出虎生風,世人慢惜尋賢路……”姬昌命人將歌者找來,見是武吉,大喝道:“你怎敢欺我,不來領罪,反在此唱歌?”武吉便照實說了,并說這歌也是姜尚所作,姬昌認為姜尚必是賢者,便當即赦免了武吉的死罪,命他帶路來河邊尋訪姜尚。姜尚為試姬昌的誠心,未加理睬便避入蘆葦叢中。姬昌求賢心切,三日后,又封武吉為武德將軍,再次帶路,親率百官一同再訪姜尚,封為太公。
姜尚(姜太公)輔佐文王,隨武王伐紂,最終建立了周朝。
后來,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太公釣魚”的成語,常常與“愿者上鉤”連用。
——《史記·齊太公世家》
【故事啟示】 從姜尚后來輔佐周文王、周武王的政績看,他其實是一個有學問、有大志的人,卻因生不逢時,長期未遇明主,無法施展才華,所以一度隱居在渭水之邊。當知道周文王的德行后,姜尚不顧自己已年過花甲,毅然離開故土,來西周尋找實現抱負的機會,并通過用直鉤釣魚的方式來引人注目。可見,姜尚并不像人們想象中的那樣,被動地等待著周文王的發現,而是一位胸懷大志,并積極采取行動以實現其目標的難得人才。
【成語釋義】 太公,指周初的姜尚,即姜子牙。后用來比喻心甘情愿地上當。
【活用例句】 李波一向很矜持,凡事總抱著“~,愿者上鉤”的態度,不喜歡主動出擊。
【接龍游戲】 太公釣魚→魚龍混雜→雜七雜八→八拜之交→交頭接耳→耳鬢廝磨→磨磚成鏡→鏡花水月→月旦春秋→秋高氣爽→爽然若失→失驚打怪→怪誕不經→經久不息→息事寧人→人言嘖嘖→嘖有煩言→言必有中→中庸之道→道路以目→目瞪口呆
上一篇:《天衣無縫》出處與譯文翻譯,成語故事《天衣無縫》意思解讀
下一篇:《夸父逐日》出處與譯文翻譯,成語故事《夸父逐日》意思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