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折臂三公》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折臂三公:zhé bì sān gōng
詞源: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術(shù)解》: “人有相羊祜父墓, 后應(yīng)出受命君。祜惡其言, 遂掘斷墓后以壞其勢。相立視之, 曰:‘猶應(yīng)出折臂三公。”俄而祜墜馬折臂, 位果至公。”
詞由: 晉朝有個人叫羊祜。他父親死后墓葬了, 有一個相命的人看了這墳?zāi)沟娘L(fēng)水, 說主人家會有兇險。羊祜對相命人的話十分反感,就在墓后挖掘了土石, 以破壞墳?zāi)棺涞男蝿荨_@時相命人瞧著掘土的人又說: 以后主人家會出個折臂三公啊。后來, 羊祜的一個聰明可愛的才只五六歲的兒子死了; 羊祜當(dāng)時是襄陽的都督, 一次外出騎馬落地, 把手臂都跌斷了。折斷手臂, 意味著羊祜的盡責(zé), 所以后來朝廷真的提升他為公卿了。
詞義: 指晉代羊祜墜馬折臂。折:折斷。臂: 手臂。后來位至公卿,故稱折臂三公。
書證: 唐·劉禹錫《秘書崔少監(jiān)墜馬長句因而和之》詩: “上車著作應(yīng)來向, 折臂三公定送方。”
上一篇:成語《扶搖直上》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抱關(guān)擊柝》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