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閉關卻掃》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閉關卻掃:bì guān què sǎo
詞源:南朝·梁·江淹《恨賦》:“至乃敬通見抵,罷歸田里,閉關卻掃,塞門不仕。”
詞由:東漢初年,有個文人叫馮衍,字敬通。他早年曾隨劉玄起兵,劉玄被赤眉軍絞死以后,他被漢光武帝劉秀招降,并被任命為曲陽縣令。馮衍雖然很有才能,治理曲陽也很見起色,但由于劉秀聽信一些奸臣的讒言,所以他一直未受重用。后來,馮衍升為司隸從事,但又因交通外戚被罷免了官職。從此以后,馮衍又回到故鄉京兆杜陵,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馮衍深切地感受到社會炎涼,仕途險惡,官場黑暗,回鄉后就閉門謝客,不再與外界來往,最后潦倒而死。南北朝時文學家江淹對馮衍的遭遇十分同情,就寫了一篇《恨賦》來抒發自己的心情。
詞義:關上大門,不再掃路迎客。關:門;卻掃:不再掃路迎客。指不與外界往來,隱居謝客。亦作“杜門卻掃”,“閉門卻掃”。
書證:《北史·李謐傳》:“遂絕跡下帷,杜門卻掃,棄產營書,手自刪削,卷無重復者四千有余矣。”唐·駱賓王《上兗州張司馬啟》:“方欲閉門卻掃,養拙以終年。幽遁鑿壞,甘貧而卒歲。”
上一篇:成語《金蟬脫殼》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鬩墻御侮》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