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鬩墻御侮》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鬩墻御侮:xì qiáng yù wǔ
詞源: 《詩經·小雅·常棣》:“兄弟鬩于墻, 外御其務。每有良朋, 烝也無戎。”
詞由: 周武王死后周成王接位, 周成王年幼, 周公受命輔助, 可他的兩個兄弟管叔鮮、蔡叔度制造輿論說周公要奪位, 舉兵謀反。周公為盡力輔助周成王, 便不顧兄弟之情, 把管叔鮮、蔡叔度的謀反鎮壓下去了。傳說有感于此事, 而寫了《常棣》這首詩。他敘寫道: 兄弟之間的關系猶如常棣之花, 相依相親; 再好的朋友也不如兄弟之間那樣親密。兄弟之間當然也會發生爭吵, 但一遇到有外人來欺侮的時候,就要把內部的爭吵丟開,共同團結起來,一到對付外人的欺侮。就是再好的朋友,也不會象兄弟那樣全力幫助的。
詞義:兄弟之間雖有爭吵,但有外人來欺侮,還是團結起來對付外人的。鬩墻:鬩于墻,在屋里爭吵。御:抵擋、防御;侮:欺侮。比喻內部雖有爭吵,但仍一致對外。鄭玄注:“兄弟雖內鬩而外御侮也。”
書證:蔡東藩、許廑父《民國演義》第十二回:“凡我國民,務念鬩墻御侮之忠言,懔同室操戈之大戒,折衷真理,互相提攜,忍此小嫌,同扶大局。”
上一篇:成語《閉關卻掃》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陳遵投轄》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