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外強中干》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外強中干:wài qiáng zhōng gān
詞源: 《左傳·僖公十五年》:“今乘異產以從戎事, 及懼而變, 將與人易……張脈僨興, 外強中干, 進退不可, 周旋不能, 君必悔之。”
詞由: 春秋時代,秦國出兵攻打晉國, 晉國接二連三吃敗仗。當秦軍深入晉國的陣地時, 晉惠公叫人給他的戰車套上鄭國出產的名馬上陣交鋒。慶鄭勸阻他說:“出外打仗一定要用本國的馬, 因為國產馬既服本國水土, 又熟悉道路; 既知人的心意, 又聽使喚。現在你改用外國的馬, 是不合適的, 因為外國馬一遇到意外的事, 就會血管膨脹, 呼吸急促, 馬在作戰時驚恐緊張, 外貌雖很強壯,但內部已氣虛力竭了;要進不能進,要退不能退, 那時才后悔,也就晚了。”可是惠公不聽。不久, 秦晉兩國在韓地寬廣平坦的地方交戰, 晉惠公的戰車前面套的馬陷入泥濘之中, 回旋而不得出,晉惠公因而被秦軍俘虜了。
詞義: 原指外表強壯、內里虛弱的馬,在緊張的戰斗中就會血管膨脹。干:枯竭。形容外表看起來有力量,實際上很虛弱。
書證: 宋·胡繼宗 《書言故事大全·卷五·惡性類》:“‘外強中干,’徒有外貌。”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十七回: “雖不至于象從前吃盡當光光景, 然而不免有點外強中干了。” 魯迅 《致章廷謙》: “其問我何以不罵他者, 亦非真希望我罵, 不過示人以不怕耳,外強中干者也。”毛澤東《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而有些革命的人們也往往在一個期間內被這種外強中干的現象所迷惑, 看不出敵人快要消滅, 自己快要勝利的實質。”
上一篇:成語《夕惕若厲》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天荒地老》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