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的解釋|班的意思|“班”字的基本解釋
“班”字的構形,古今沒有什么變化。《說文》解釋說:“班,分瑞玉。從玨、從刀。”就是說“班”這個字是由“玨”和“刀”組合成字的。“班”字的結構成分“刀”,在金文和小篆中,還很明顯;在隸書和楷書中,原先也寫作“刀”,后來才變成一撇和一點的“班”字。“班”字的結構成分“玨”,從金文、小篆到隸書、楷書,基本沒有變化。那么,“玨”指什么呢?《說文》解釋說:“玨,二玉相合為一玨。”由此看來,“班”字就是在二玉合成的“玨”中插進“刀”,表示用刀將相合的二玉分開,所以《說文》解釋“班”字的本義是“分瑞玉”。
“瑞玉”是古代諸侯或藩國朝見天子時手中所拿的玉制信物。《尚書》中有:“覲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意思是舜繼堯之位后,讓四方諸侯九州長官來覲見,把瑞玉分發給他們。這里的“班瑞”就是“分瑞玉”。“班”字后來意義被引申,泛指將物或人分開。《尚書》中說:“武王既勝殷,邦諸侯,班宗彝。”意思是周武王戰勝殷紂王而取得天下后,就封諸侯建邦國,把宗廟的彝器分賜給諸侯。“班”指分彝器。彝器是古代祭祀時用的祭器。《公羊傳》中說:“晉侯執曹伯,班其所取侵地于諸侯也。”意思是晉侯拘捕曹伯,把所侵占的土地分給諸侯。“班”指分土地。
《左傳》中還記敘有一段故事:楚國的伍舉和聲子互相友好,伍舉出奔到鄭國,打算再奔往晉國。聲子也要到晉國去,而途經鄭國。兩人在鄭國郊外相遇,于是,將荊條鋪在地上,兩人坐在荊條上一起飲食,共議返回楚國的事。這個典故就是“班荊道故(舊)”成語的由來,泛指朋友相遇,共敘舊情。“班荊”,即鋪開荊條,而“鋪開”也就是“分開”。《左傳》中還記載:晉國與齊國交戰,齊軍在夜里逃跑了。晉臣邢伯告訴中行獻子說:“有班馬之聲,齊師其遁。”這是說,夜里有班馬的叫聲,齊軍大概逃跑了。其中的“班”是“分開”的意思,“班馬”是指從馬群分離出來的馬,即“離群之馬”。南北朝文學家庾信在《哀江南賦》中有“失群班馬,迷輪亂轍”的句子,描寫的也是離群之馬迷途亂跑的情景。李白《送友人》詩中說:“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意思是說主客之馬將分道而去,而那馬蕭蕭長鳴,有一種離群之感。
“班”的基本意義是“分開”,于是就有了引申義指分開人群而成的組織。比如,軍隊的“班”是指將一個排的兵士分開而成的組織;學校的“班”是指將一個年級的學生分開而成的組織;“講習班”,“進修班”,“培訓班”之類的“班”,也是指從人群中分開出來的從事學習的一部分人員的組織。
“班”也指分開時間而成的段落。比如,“日班”、“夜班”是指從一晝夜中分開而成的兩個時段;“早班”、“中班”、“晚班”是指從一晝夜中分開而成的三個時段。
由此可見,我們現在常說的這些“班”,其含義所指原是從“班”的古義引申而來的,只不過原來所指的“分開”是動詞,現在所指的“分開而成的單位”是名詞,而由動詞轉化為名詞,這是語言里常見的現象。
上一篇:猿的解釋|猿的意思|“猿”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田的解釋|田的意思|“田”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