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南征北戰(zhàn)》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南征北戰(zhàn):nán zhēng běi zhàn
詞源:唐·柳宗元《封建論》:“歷于宣王,挾中興復(fù)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魯侯之嗣。”
詞由:柳宗元說的周宣王的故事是這樣的:周宣王是周厲王的兒子,名靖,公元前828年即位。周朝到厲王已衰落了,他即位后,下決心要恢復(fù)周王朝初期那種強(qiáng)盛情況,不但在制度方面作些改革,如廢除田籍制度,而且不斷出兵攻伐北方的淮夷、徐戎、玁狁,和南方的蠻荊等族。國勢一度較強(qiáng)起來,號(hào)稱中興。周宣王也被歷史上稱為中興之主。宣王雖稱中興,竟不能決定魯君的繼承人:魯武公帶著兩個(gè)兒子括和戲去朝見宣王,宣王立小兒子戲?yàn)槲涔睦^承人。魯武公死后,魯人殺死戲,立括為國君。
詞義:既向南方用兵,又對(duì)北方用兵。形容轉(zhuǎn)戰(zhàn)各地,經(jīng)歷了許多戰(zhàn)斗。亦作“南征北討”。
書證:元·無名氏《昊天塔》第一折:“想老夫年幼時(shí),南征北討,東蕩西除,到今日都做了一場春夢也。”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七章:“老子出生入死,南征北戰(zhàn),打了十幾年天下,憑什么快到手中的果子讓給別人呢?”
上一篇:成語《升堂入室》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歷歷可數(shù)》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