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莼羹鱸膾》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莼羹鱸膾:chún gēng lú kuài
詞源:《晉書·張翰傳》: “翰因見秋風起, 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 曰:‘人生貴得適志, 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
詞由: 晉代的張翰, 是吳郡人, 很有才學, 號為“江東步兵”。他在齊王司馬冏那里做官, 做的是東曹掾的官。他身入仕途, 但對為官卻淡漠得很。有一年秋天, 秋風颯颯而起。這正是江南鱸魚上市的季節。耳聽秋風起,頓生思鄉情。他想:“現在要是在家鄉,就可以喝到莼菜湯、嘗到鱸魚膾了。”他邊思鄉情, 邊說人生道途, 說: “人生最可貴的,就是心情舒暢, 為什么要在千里之外受到做官的束縛呢? 掛著一個官職的名有什么意義呀?”想到這里,他就辭去了官職, 立即回家去了。
詞義:是吳地風味特佳的名菜。莼:莼菜; 羹: 有濃汁的食品; 鱸: 鱸魚,肉味鮮美;膾: 切得很細的肉。形容思念家鄉的感情很濃烈。亦可簡作“莼鱸”。
書證: 宋·辛棄疾 《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意倦須還,身閑貴早,豈為莼羹鱸膾哉!”宋·蘇舜卿 《答韓持國書》:“渚茶野釀, 足以銷憂;莼鱸稻蟹, 足以適口。”
上一篇:成語《草行露宿》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萎靡不振》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