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萎靡不振》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萎靡不振:wěi mǐ bù zhèn
詞源:《宋史·楊時傳》:“若示以怯懦之形,委靡不振,則事去矣。”
詞由:宋徽宗是個昏庸的皇帝。在金兵南侵,國難臨頭之際,他還征調大批民工到江南來搬運奇花異石,運到汴京去修造宮殿。他根本不把抗金大事放在心上,隨意派了個無能的童貫去作元帥,領兵抵敵。結果,童貫連吃敗仗,金兵很快打到京城附近。面對京城即將陷落的危險境地,徽宗嚇得不知所措,大臣們也慌作一團。這時,有個叫楊時的大臣,從容不迫地對君臣說:“現在朝廷應當趕快清醒振作起來,如果還和過去一樣萎靡不振,膽小軟弱,那么大宋王朝就沒指望了。”
詞義:情緒低落,精神不振。委靡:也作“萎靡”,頹喪。
書證:宋·馬永卿輯《元城先生語錄》:“至嘉祐末年,天下之爭似乎舒緩,委靡不振,當時士大夫亦自厭之,多有文字論列。”宋·朱熹《朱子全書·治道一·用人》:“是以國論日卑,而天下之勢率至于委靡而不振。”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徐懋庸作〈打雜集〉序》:“以人而論,孫桂云是賽跑的好手,一過上海,不知怎的就萎靡不振,待到到得日本,不能跑了;……”沙汀《老鄔》:“因為長期的碾房工作,搞食米加工,夜熬多了,神氣老是顯得委靡不振。”毛澤東《學習和時局》:“犯過錯誤,可以使人覺得自己反正是犯了錯誤的,從此萎靡不振。”
上一篇:成語《莼羹鱸膾》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葭莩之親》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