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鄰窺宋是什么意思
【典源】 《文選·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序》:“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短宋玉曰:‘玉為人體貌閑麗,口多微辭,又性好色,愿王勿與出入后宮。’王以登徒子之言問宋玉,玉曰:‘體貌閑麗,所受于天地。口多微辭,所學于師也。至于好色,臣無有也。’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說乎? 有說則止,無說則退。’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國; 楚國之麗者,莫若臣里; 臣里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墻窺臣三年,至今未許也。’”
【今譯】 戰國時楚國大夫登徒子對楚王非議宋玉:“宋玉為人體態嫻雅秀美,能言善講,性情又好色,大王以后不要讓他出入后宮。”楚王以登徒子的話問宋玉,宋玉說:“體態俊美,是上天給我的。能言善講,是從老師那學到的。至于好色,我可沒有這種毛病。”楚王讓他仔細講講如何不好色。宋玉說:“天下的美貌佳人,要屬楚國; 楚國的美女,要屬我的家鄉; 我家鄉的美女,要屬我東鄰的姑娘。東鄰姑娘,身體加高一分則太長,減去一分則太短,搽粉顯得過白,涂胭脂又顯得過紅,眉毛像翠鳥的羽毛,肌膚好似白雪,腰細得像捆扎的帛卷,牙齒像潔白的貝殼,她嫣然一笑,陽城、下蔡的貴公子們都被迷住。可是這姑娘登墻偷偷看了我三年,我都沒有應允她。”
【釋義】 后以此典形容女子美貌多情,令人傾倒; 也用以形容女子思春,愛慕男子。
【典形】 楚女窺墻、東墻女、東墻自窺、惑陽城、窺鄰、窺宋、窺宋東墻、窺宋玉、鄰宋玉、迷下蔡、墻東宋、三年不顧、宋家鄰、宋鄰、西鄰玉、下蔡迷、陽城下蔡、宋家東、下蔡魂迷、逾下蔡、東墻帶笑、墻頭岑寂、眩陽城、偷窺笑眼、紅欹宋玉、西鄰宋家、東家一笑、三年送目、宋家墻、隔墻窺、宋玉鄰、鄰墻招、陽城笑、東鄰子、東鄰自媒。
【示例】
〔楚女窺墻〕 元·李裕《次宋編修潛夫南陌詩》:“楚女窺墻日,文園病渴年。”
〔東墻女〕 元·李致遠《一枝花·孤悶》:“東墻女空窺宋玉,西廂月卻就崔姝。”
〔東墻自窺〕 明 · 湯顯祖 《紫簫記》:“三年未許,東墻自窺,芳花有意,春風幾時。”
〔惑陽城〕 明·楊慎《一枝花》:“迷下蔡、惑陽城的嫵媚,赴高唐、謫廣寒的風標。”
〔窺鄰〕 唐·皮日休《奉和魯望薔薇》:“低拂地時如墮馬,高臨墻處似窺鄰。”
〔窺宋東墻〕 金·吳激《風流子·感舊》:“望蘭楫嫩漪,向吳南浦; 杏花微雨,窺宋東墻。”
〔窺宋玉〕 宋·秦觀《南鄉子》:“疑是昔年窺宋玉,東鄰。只露墻頭一半身。”
〔鄰宋玉〕唐·于濆《官怨》:“西墻鄰宋玉,窺見妾眉宇。”
〔迷下蔡〕 南朝陳·徐陵《春情》:“欲知迷下蔡,先將過上蘭。”
〔墻東宋〕 清·黃景仁《春風怨》:“照鏡都夸城北徐,窺臣總道墻東宋。”
〔三年不顧〕 宋·蘇軾《臺頭寺步月》:“三年不顧東鄰女,二頃方求負郭田。”
〔宋家鄰〕 南朝梁·劉緩《敬酬劉長史》:“經共陳王戲,會與宋家鄰。”
〔宋鄰〕 宋·賀鑄《花心動》:“醉眼漸迷,花拂墻紙,誤認宋鄰偷顧。”
〔西鄰玉〕 唐·駱賓王《代女道士王靈妃贈》:“何曾舉意西鄰玉,未肯留情南陌金。”
〔下蔡迷〕 唐·李商隱《思賢頓》:“不見華胥夢,空聞下蔡迷。”
〔陽城下蔡〕 宋·蘇軾《浣溪沙·席上贈楚守》:“學畫鴉兒正妙年,陽城下蔡困嫣然,憑君莫唱短因緣。”
上一篇:東方朔偷桃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東陵瓜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