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草行露宿》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草行露宿:cǎo xíng lù sù
詞源:《晉書·謝玄傳》:“余眾棄甲宵遁,聞風聲鶴唳,皆以王師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饑凍,死者十七八。”
詞由:公元383年秦王苻堅以百萬大軍進攻東晉,東晉的謝石、謝玄帶領八萬軍隊抵敵,兩軍對峙在淝水兩岸。謝石、謝玄對秦軍提出一個要求:請后退一步,好讓晉軍渡河和秦軍決戰。苻堅想利用晉軍渡河之際出擊,一舉消滅晉軍,便同意后撤了。那知一聲令下,謝玄派去的奸細便在后軍大叫:秦兵敗了。于是全軍動亂,不可收拾,晉軍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尸橫遍野,苻融陣亡,苻堅中傷,不顧命地逃跑,聽到風吹的聲音,鶴叫的聲音,都以為是晉軍追來。秦軍敗得真慘,不擇路逃跑,在露天里住宿,而且又饑又寒,百萬大軍十個中死掉的有七八個。
詞義:在野草叢中行走,在露天里住宿。形容途中艱苦,旅途的緊急。
書證:《資治通鑒·晉紀》:“晝夜不敢息,草行露宿。”宋·文天祥《指南錄后序》:“不得已,變姓名,詭蹤跡,草行露宿,日與北騎相出沒于長淮間。窮餓無聊,追購又急,天高地回,號呼靡及。”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三十回:“穆公使公孫枝率車百乘,押送晉君至秦。虢射、韓簡、梁繇靡、家仆徒、郤步揚、郭偃、郤乞等, 皆披發垢面, 草行露宿相隨, 如奔喪之狀。”
上一篇:成語《芹獻》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莼羹鱸膾》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