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一日三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一日三秋:yī rì sān qiū
詞源:《詩經·王風·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詞由:西周末年,王地有位小伙子愛上了一位聰明伶俐的姑娘。他倆見了三次面,每見一次面,兩人的感情就加深一步。第一次見面時,姑娘正在采摘紫葛,分手才一天的時光,小伙子竟然感到象離別了三個月未見面一樣。第二次見面時,姑娘與在采摘青蒿,兩人分手才一天的時光,小伙子卻感到象離別了三秋未見面一樣。第三次見面時,姑娘正在采摘白艾, 兩人分手才一天的時光, 小伙子竟然象三年沒有見到她一樣難受。
詞義: 一日不見仿佛已經離別了九個月。三秋:三個季度, 即九個月。形容深切的思念。孔穎達疏:“年有四時,時皆三月。三秋,謂九月也。設言三春、三夏, 其義亦同。”亦寫作“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書證: 南朝·梁·何遜 《為衡山侯與婦女》: “路邇人遐, 音塵寂絕,一日三秋, 不足為喻。”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二回:“好容易熬了一天, 這會子瞧見你們, 竟如死而復生的一樣。真真古人說:‘一日三秋,’這話再不錯的。”魯迅《彷徨·孤獨者》: “我便推開門走進他的客廳去。真是‘一日不見, 如隔三秋’,滿眼是凄涼和空空洞洞, ……。”
上一篇:成語《一介不取》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一毛不拔》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