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善思的劉安與《淮南子》·明于類》注釋|譯文
夫言者,所以通①己于人也;聞者,所以通人于己也。喑②者不言,聾者不聞,既喑且聾,人道不通,故有喑聾之病者,雖破家求醫,不顧其費。豈獨形骸③有喑聾哉?心志亦有之。夫指之拘④也,莫不事⑤申⑥也,心之塞也,莫知務⑦通也,不明于類也。(《淮南子·泰族訓》)
【注釋】①通:通報、傳達。②喑:啞巴。③形?。喝说男误w。④指之拘:指頭卷縮伸不開。⑤事:從事、做。⑥申:通“伸”,舒展、伸直。⑦務:務必、一定。
【譯文】說話,是為了向別人傳達思想情感的,聽話,是為了讓自己了解別人思想情感的。啞巴不能說話,聾子聽不見聲響,又啞又聾,就不能和別人交流溝通。所以患有聾啞病的人,即使是傾家蕩產出錢求醫,也在所不惜。然而,難道人只有身體上的聾啞者嗎?不,實際上人的心智思想上也有聾啞的表現。手指卷縮彎曲,沒有人不想將它弄直的,而心智思想上的堵塞,卻沒有人知道務必將它疏通。這就是因為不了解以類相推的道理。
【評說】只重視身體的疾病而忽視思維的疾病,這是很可悲的現象!雖說“人心隔肚皮”,但是因為“人心都是肉長的”,所以必然具有相通的可能性;正因為有這樣的可能性,人與人之間才可以互相溝通和理解。而在互相溝通和理解的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法寶,就是以類相推的邏輯方法。
上一篇:《重意輕言的王弼與“言不盡意論”·無“言”不能“盡意”》注釋|譯文
下一篇:《精于論證的王充與《論衡》·有效有證》注釋|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