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一介不取》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一介不取:yī jiè bù qǔ
詞源:《孟子·萬章上》:“孟子曰:‘否! 不然! 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焉。非其義也, 非其道也。祿之以天下, 弗顧也。系馬千駟, 弗視也。非其義也, 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 一介不以取諸人。”
詞由: 春秋時代, 人們傳說伊尹之所以能當上商湯的國相, 是因為他宰割了食物, 烹調好了, 進獻給湯, 以此比喻自己有宰治天下的能力, 才受到了湯的任用。萬章問他的老師是否有這樣的事。孟子回答說:“不是, 沒有這樣的事。當初伊尹在有莘 (國名) 種田, 他愛慕的是堯舜所施行的道義。假使不合他的道, 不合他的義, 即使拿天下去供養他,也不領受的;即使牽了上千駟 (四馬為駟) 的馬去, 也不屑看的。假使不合他的道, 不合他的義, 就是一枝草薺, 也不肯給人的, 別人的一枝草薺也不肯要的。是湯得知伊尹是個賢人, 派人去聘請他的。開始, 伊尹說什么也不肯出來做官, 是湯連續派人去請了三次, 他才答應出來做官的。”
詞義: 一顆薺菜子也肯要。介: 通“薺”, 薺菜子, 極其微小的事物。形容不取絲毫, 極為廉潔。
書證: 明·東魯古狂生《醉醒后》第十一回:“丈夫心地光明, 一介不取。”清·李伯元《官場現形記》第四十六回:“本大臣砥厲廉隅, 一介不取。所到之處, 一概不許辦差。”
上一篇:成語《龍陽泣魚》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一日三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