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一毛不拔》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一毛不拔:yī máo bù bá
詞源: 《孟子·盡心上》:“孟子曰:‘楊子取為我,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詞由: 戰國時代的大思想家墨子,他反對戰爭, 主張“兼愛”。另外有個人名叫楊朱, 卻反對“兼愛”, 主張“為我”。有一天, 墨子的學生禽滑厘問楊朱說:“拔你身上一根汗毛而能使天下的人都得到好處, 你干不干?”楊朱搖搖頭說: “天下的問題, 決不是一根汗毛可以救濟得了的。”禽滑厘又說:“這是一種假設,假如撥一根汗毛而能安天下, 你肯不肯?”楊朱聽了默然不答。孟子針對此事抨擊楊朱說: “楊朱主張為我, 假如拔他身上一根汗毛而對天下有利,他是不干的; 墨子主張‘兼愛”,如果對天下有利, 即使摩禿了頭頂, 走破了腳板, 他也是愿意的。”但在孟子看來, 兩者各走極端, 都不可取。
詞義: 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原指楊朱為我主義。后形容非常吝嗇自私。
書證: 唐·虞世南《燕丹子》: “荊(軻) 曰: ‘有鄙志, 嘗謂心向意等, 沒身不顧; 情有乖異, 一毛不拔。’”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差人道:‘沈姑娘, 你也太拿老了! 叫我們管山吃山, 管水吃火, 都象你這一毛不拔, 我們喝西北風!’”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九回:“不過他天生就的另外一種脾氣, 是朋友遇有急難, 向他借錢, 他是一毛不拔的。”
上一篇:成語《一日三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一狐之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