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膾炙人口》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膾炙人口:kuài zhì rén kǒu
詞源: 《孟子·盡心下》:“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曰:‘膾炙哉!’”
詞由: 曾參和他的父親曾皙, 同是孔子的弟子。曾皙愛吃羊棗。曾參是孝子,父親死后,竟不忍吃羊棗。這事, 當時講究孝道的儒家曾經大為傳頌。到戰國時, 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就這件事向孟子提了個問題。公孫丑問:“老師, 膾炙和羊棗哪種好吃?”孟子說:“當然膾炙好吃, 沒有誰不愛吃膾炙的!“公孫丑說:“那么曾參和他的父親曾皙也一定都愛吃膾炙的了, 為什么曾參這位孝子偏只不吃羊棗呢?” 孟子回答: “膾炙所同也; 羊棗, 所獨也?!薄捴耍?人所同嗜, 是大家都愛吃的;羊棗, 卻是曾皙的特殊嗜好。所以曾參吃膾炙而不吃羊棗。
詞義: 原指味道鮮美, 使人愛吃的肉類。后比喻優美的詩文或美好的事物, 人人贊美和傳誦。膾: 小塊的肉; 炙: 烤熟的肉。
書證: 五代·王定?!短妻浴肪硎?,“李濤篇詠甚著。如 ‘溪聲長在耳:山色不離門’……皆膾炙人口”。郭沫若《關于白樂天: “……白樂天的《長恨歌》和 《琵琶行之類的詩在中國的舊社會中, 一千多年來都會膾炙人口……”老舍 《看寬一點》:“到了我上小學的時候,三大藝人俱入晚境,他們的歌腔卻仍膾炙人口,余韻未歇?!?
上一篇:成語《肉食者鄙》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自圓其說》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