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肉食者鄙》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肉食者鄙:ròu shí zhě bǐ
詞源:《左傳·莊公十年》:“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 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 未能遠謀。’乃入見。”
詞由: 春秋時, 有個名叫曹劌的人。他既非武將, 也非文臣, 卻是一個深通兵法的愛國志士。他得悉齊國發兵來侵犯, 魯莊公準備抵抗, 可齊國兵力強大, 魯國弱小,雙方實力懸殊, 便決心為國效力,主動要求面見莊公。他的親友鄰人都勸他:“國家大事, 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們管著, 你何必瞎操心呢?”曹劌聽了不以為然, 說:“那些大官們目光短淺, 他們不會有深謀遠見的。”曹劌見了莊公, 首先提出: 取信于民, 是戰前重要的政治準備, 也是獲得勝利的可靠保證。并且要求作戰時允許他一塊兒去。到時候, 莊公便叫他同車出發。在長勺地方, 齊、魯兩軍相遇。曹劌沉著冷靜, 指揮若定, 結果以弱勝強, 把齊軍打得大敗。
詞義: 身居高位, 領取厚祿的人目光短淺。肉食者: 吃肉的人, 引伸為權位高、俸祿厚的人; 鄙: 鄙陋。
書證:清·嚴復《救亡決論》:“彼唯有見于近而無見于遠,有察于寡而無察于多,肉食者鄙,端推此輩。”阿英《晚清文學叢鈔。掃迷帚》第八回:“其實那長官也是平民做的,他的見識或反不及平民。豈不聞《左傳》云‘肉食者鄙’么?”
上一篇:成語《聚蚊成雷》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膾炙人口》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