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眾人國士》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眾人國士:zhòng rén guó shì
詞源:《戰國策·趙策一》:“豫讓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眾士遇臣,臣故眾人報之;知伯以國士遇臣,臣故國士報之。’”
詞由:戰國時晉國有個義士叫豫讓,他起先跟隨范、中行氏,因遭怠慢而跑到知伯那里去了。知伯十分寵愛豫讓,待他如上賓。三家分晉后,趙國國君襄子最恨知伯,把知伯殺了,并把死人的頭當作飲器,豫讓因而立志要為知伯報仇。一次,豫讓以漆涂身,剃須去眉,吞炭變音,行刺趙襄子未成,趙襄子沒殺他,放走了。又一次,豫讓埋伏在趙襄子路過的橋下,又給捉住了。趙襄子氣沖沖地問豫讓:“如今知伯已死, 你為什么如此死心塌地為他報仇啊。”豫讓理直氣壯地說:“因為范、中行氏把我當普通人看待, 我就以普通人身份對待他;知伯待我如國士, 我也就得以國士的身份報答他啊!”趙襄子聽后贊嘆豫讓真是個“為知己者死”的義士。詞義: 當權者看待我如普通的人,我就以普通人身份回敬他; 當權者待我如國士, 我也就以國士身份報答他。即指所受的恩遇不同, 對別人的報答也不同。眾人:普通的人。國士: 國中杰出的人。
書證: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豈不聞豫讓‘眾人國士’之論乎? 劉玄德待云長不過厚恩耳。”
上一篇:成語《仙山瓊閣》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眾志成城》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