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寧棲遼海是什么意思
【典源】《三國志·魏書·管寧傳》:“管寧字幼安,北海朱虛人也。……天下大亂,聞公孫度令行于海外,遂與(邴) 原及平原王烈等至于遼東。度虛館以侯之。既往見度,乃廬于山谷。時避難者多居郡南,而寧居北,示無遷志,后漸來從之。……中國少安,客人皆還,唯寧晏然若將終焉。黃初四年,詔公卿舉獨行君子,司徒華歆薦寧。文帝即位,征寧,遂將家屬浮海還郡。”“自黃初至于青龍,征命相仍,常以八月賜牛酒。詔書問青州刺史程喜:‘寧為守節高乎? 審老疾尪(wang) 頓邪?’喜上言:‘……寧常著皂帽、布襦袴、布裙,隨時單復,出入閨庭,能自任杖,不須扶持。……臣揆寧前后辭讓之意,獨自以生長潛逸,耆艾智衰,是以棲遲,每執謙退。此寧志行所欲必全,不為守高。’”裴松之注引《傅子》曰:“寧在遼東,積三十七年乃歸。”
【今譯】 漢末管寧字幼安,時值天下戰亂,聞知公孫度在遼東一帶治理,地方較平靖,于是前往遼東,不居館舍而住在山谷間,獨居郡北,表示不再遷徙。等到中原較為平定,別的避難者都紛紛返回,只有管寧想在那終老一生。魏文帝黃初四年,司徒華歆推薦管寧,文帝下詔征召他,管寧才帶家屬渡海還郡,前后在遼東住了三十七年。管寧歸鄉之后,仍不肯應征,常戴皂帽,穿布褲布裙,自己行走。一直隱居,老死于家中。
【釋義】 后以此典指人離家漂泊; 或指淡泊守節隱居。
【典形】 布襦裙、短衣皂帽、管寧船、管寧傳皂帽、管寧棲遼海、管寧投老、遼東帽、幼安船、幼安漂泊、皂帽、白襦、皂帽遼東客、白襦裙、遼東管幼安、遼東漂泊、老遼東。
【示例】
〔布襦裙〕 宋·陸游《祠祿滿不敢復請作口號》:“猶幸此身強健在,鄉鄰爭看布襦裙。”
〔短衣皂帽〕 明·陳子龍《歲晏仿子美同谷七歌》之一:“短衣皂帽依荒草,賣餅吹簫雜傭保。”
〔管寧船〕 清·吳偉業《座主李太虛師以燕都間道北歸》:“還家蘇武節,浮海管寧船。”
〔管寧傳皂帽〕 清·徐乾學《懷友人遠戌》:“千載管寧傳皂帽,難從遼海問生涯。”
〔管寧棲遼海〕 明 · 陳宗之 《漢道》:“管寧棲遼海,田疇隱無終。”
〔管寧投老〕 宋·蘇軾《海南人不作寒食》:“管寧投老終歸去,王式當年本不來。”
〔遼東帽〕 宋·文天祥《正氣歌》:“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
〔幼安船〕 清·唐孫華《再哭蔗庵公》:“流離亭伯路,飄泊幼安船。”
〔幼安漂泊〕 清·趙執信《泛海言懷》:“幼安漂泊久,謝傅襟情在。”
〔皂帽〕 唐·杜甫《嚴中丞枉駕見過》:“扁舟不獨如張翰,皂帽還應似管寧。”
上一篇:竹馬迎郭伋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簞瓢陋巷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