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人人自危》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人人自危:rén rén zì wēi
詞源:《史記·李斯列傳》:“法令誅罰,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眾。”
詞由:公元前209年,秦始皇在出巡途中病逝。他的兒子胡亥在奸臣趙高的幫助下,以陰謀手段篡奪了帝位,稱為秦二世。秦二世和趙高心懷鬼胎,唯恐自己的地位不穩,他們繼逼死秦始皇的長子扶蘇,殺害大將蒙恬之后,又將蒙恬的弟弟蒙毅殺死。接著,又以種種罪名,將胡亥十二個兄弟和十個姐妹一一殺掉。因株連而被殺的人更是不計其數。由于秦二世的昏庸殘暴、血腥屠殺和法令的苛嚴,朝廷中的大臣人人自危,都擔心也許有一天災禍會降臨到自己頭上,很多人都想背離秦朝。后來,秦二世的殘暴統治,終于被農民起義徹底推翻了。
詞義:人人擔驚受怕,都感到自己有危險,不安全。
書證: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章:“今天他在崇禎面前直言不諱地稟奏說:‘滿京城的戚畹、勛舊和縉紳們為著李國瑞的事人人自危,家家驚慌。’”老舍《鼓書藝人》:“他一發起脾氣來,怕死人。王公館上上下下,人人自危,這種時候,連王老太太也怕他三分,……”
上一篇:成語《二三其德》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從天而降》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