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龍王逢蛙》注釋,意譯與解說
龍王逢一蛙于海濱,相問訊后,蛙問龍王曰:“王之居處何如?”王曰:“珠宮貝闕①,翚飛璇題②。”龍復問:“汝之居處何若?”蛙曰: “綠苔碧草, 清泉白石。”復問曰: “王之喜怒如何?”龍曰:“吾喜則時降膏澤③,使五谷豐稔④;怒則先之以暴風, 次之以震霆,繼之以飛電,使千里之內寸草不留。”龍問蛙曰:“汝之喜怒何如?”曰:“吾之喜則清風明月,一部鼓吹⑤;怒則先之以努眼⑥,次之以腹脹, 至于脹過而休。”
——《艾子雜說》
【注釋】
①珠宮貝闕:以珠貝裝飾的宮闕。闕(que):宮殿前的高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中有空缺,故名。②翚(hui)飛璇題:飛檐高高揚起,椽頭用美玉裝飾。翚:飛的樣子。飛:指代飛檐。璇:美玉。題:榱題,屋椽的前端。③膏(gao)澤:猶“膏雨”,滋潤土壤的雨水。④稔(ren):莊稼成熟。⑤鼓吹:古代的一種器樂合奏。⑥努眼:把眼睛張大,眼珠突出。
【意譯】
有位龍王在海濱遇到一只青蛙,他們相互寒暄后,青蛙問龍王說:“大王,您居住的地方怎么樣啊?”龍王答道:“那是珍珠疊就的宮殿,彩貝堆砌的樓臺,可以說是壯麗之極,精巧之極了。”龍王也問青蛙:“你住的地方怎么樣啊?”青蛙說:“周圍是綠苔碧草,門前是清泉白石。”青蛙又問龍王:“大王喜怒的時候,是什么樣呢?”龍王說:“我高興的時候,普降甘霖,讓天下五谷豐登;發怒的時候,先興狂風,再發雷霆,然后飛出閃電,管叫千里之內,寸草不留。”龍王回問青蛙:“你喜怒的時候,又是怎樣的情景呢?”青蛙說:“我高興時,便對著清風明月,盡情鼓噪一片清晚蛙聲;生氣時,則先努眼睛,再鼓肚腹,直到脹過了也就好了。”
【解說】
這是截然不同的二種生活:一個住在美侖美奐的宮殿,另一個卻以苔為床,以草為被。一個喜則大地滋潤,五谷豐登;而另一個高興,僅僅鼓一片嘹亮哇聲,自得其樂而已。一個發怒,能使千里之內寸草不留,而另一個生氣,卻只氣氣自己而已。——大人物和小人物之作為、效果真是天差地別。絕大多數人都渴望自己能具有非凡的力量,因此,人們全身心致力科學、藝術和權力,一旦功成名就,喊一聲便山河震響;但是,蕓蕓眾生,畢竟只有極少數人登上峰巔,所以古人有“知足長樂”、“隨遇而安”的教導。其實,從生活的本質意義上說,珠宮貝闕、翚飛璇轉固然壯麗華美,綠苔碧草、清泉白石卻也清新自然;龍王固然顯得尊貴、榮光,青蛙卻也活得自在逍遙。更何況位高自危,龍王時降膏雨,當然人民歡呼,可如果興風作浪,肆意毀滅,豈非暴君,安能穩坐龍位?倒不如小小青蛙,欲喜則喜,欲怒則怒,全不受他人牽連。生活的目的是幸福,人人都努力尋求著這幸福;由于權力、地位、名望所具有的榮耀、光彩,誘使人們產生出錯覺以為只有通過上述種種才能獲得幸福,事實上,平靜淡泊、悠閑自在的生活當更接近于幸福本身。
【相關名言】
自從將成功看作幸福,將不成功看作不幸福以后,人類便不再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日本·三木清
人類偉大而光榮的杰作就是知道自己如何恰如其分地生活。所有其他東西,君臨天下,腰纏萬貫,大興土木等等,至多也只是微不足道的附屬品與支撐物而已。
——法國·蒙田
上一篇:《蒲松齡·龍》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宋濂·借梯救火》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