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下陵上替》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陵上替:xià líng shàng tì
詞源: 《左傳·昭公十八年》:“周其亂乎! 夫必多有是說, 而后及其大人。大大患失而惑, 又曰: 可以無學, 無學不害。不害而不學, 則茍而可。于是乎下陵上替,能無亂乎?夫學, 殖也。不學將落, 原氏其亡乎?”
詞由: 曹平公死了, 魯國派人去送葬。送葬的人見到了周大夫原伯魯, 和他交談起來。說到學習,他就不高興, 回來就把這個情況告訴閔子馬。閔子馬聽了, 就說: 周室這樣亂呀。恐怕對學習抱這樣態度的周室里很多, 這就勢必影響到執政的人。他們怕失眾意而心中就糊涂到這種程度,以為不學無害,為求無害而不學。因此,在下者凌駕于上,在上者廢弛無所作為。這樣, 周室怎么能不亂呢? 學習是為了生存,不學就得不到真理, 難道原伯魯連這一點也不懂得嗎?
詞義: 在下者凌駕于上, 在上者對仁德不重視, 也無所作為。陵: 通“凌”。表示上下失序,位置顛倒,綱紀廢墜。
書證: 《后漢書·袁紹傳》:“下陵上替, 海內寒心。”宋·司馬光 《言階級札子》: “唐自肅、代以降, 務行姑息之政……下陵上替, 無復綱紀。”《元典章·圣政二·簡訴訟》:“近來以來, 諱訐成風,下陵上替。”明·劉基《春秋明經·誠費叔弓帥師圍費》: “下陵上替, 雖令不從,此其效也。”
上一篇:成語《下車威》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不得要領》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