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絡繹不絕》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絡繹不絕:luò yì bù jué
詞源:《后漢書·南匈奴傳》:“逢侯部眾饑餓,又為鮮卑所擊,無所歸。竄逃去塞者絡繹不絕。”
詞由:逢侯是匈奴的大將,多次同漢朝的軍隊作戰,可算是驍勇的將領。有一次和鮮卑人打仗,被團團圍困住,糧食供應不上,士兵挨餓,而鮮卑人又不斷襲擊。在沒有歸路的情況下,部下紛紛逃走,往關塞里面逃跑。逃跑的人可說是一個接一個,逢侯也制止不住。
詞義:來來往往,接連不斷,前后相連。絡繹:連續不斷。形容(來往的人、馬、車、船等)連接不斷。
書證: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六十回:“我夢里所到的地方,竟是一片康莊大道,馬來車往,絡繹不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四回:“那些賣酒的青簾高揚,賣茶的紅炭滿爐,士女游人,絡繹不絕,真不數‘三十六家花酒店,七十二座管弦樓。’”
上一篇:成語《糜鹿姑蘇》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絕口不道》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