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bǎi zú zhī chóng , sǐ ér bù jiāng
詞源: 三國·魏·曹冏《六代論》:“故語曰:‘百足之蟲, 至死不僵。’以扶之者眾也。”
詞由: 三國時候, 魏國建立以后,急需鞏固其統(tǒng)治地位, 當(dāng)時有不少大臣出謀劃策。有個叫曹冏的人,寫了一篇《六代論》呈給魏王.他在這篇文章中引譬設(shè)喻, 勸告魏王要大力重用親信, 培植勢力, 網(wǎng)羅人才, 以便應(yīng)付緊急變化。他說: 泉源枯竭, 水流就會干涸, 樹根腐爛, 樹葉就要干枯; 枝葉茂盛, 是靠樹根提供水分和養(yǎng)料的, 百足蟲直到死亡以后還不會倒下, 原因就在于支持他的力量很多。
詞義:百足蟲即使死了也不會仆倒。百足: 蟲名, 又名馬陸或馬蚿, 是一種多足昆蟲。僵: 仆, 倒; 一說僵硬。后多作貶義用, 用以比喻某人、某家族、某集團(tuán)雖已窘困敗落, 但在一段時間內(nèi)仍然殘留著相當(dāng)?shù)膭萘陀绊憽?/p>
書證: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四十二·馬陸釋名》:“ (陶)弘景曰:此蟲甚多足, 寸斷之, 亦便寸行。故魯連子云: ‘百足之蟲, 死而不僵。’”《紅樓夢》第二回:“古人有云:‘百足之蟲, 死而不僵。’ 如今雖說不及先年那樣興盛,較之平常仕宦人家, 到底氣象不同。”
上一篇:成語《登峰造極》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目無全牛》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