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仕數不遇》注釋,意譯與解說
昔周人有仕數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涂者②。人或問之:“何為泣乎?”對曰:“吾仕數不遇,自傷年老失時,是以泣也。”人曰: “仕奈何不一遇也?”對曰: “吾年少之時學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③,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 吾更為武。武節④始就, 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嘗一遇。”仕宦有時, 不可求也。
——《論衡·逢遇篇》
【注釋】
①仕:作官。數:幾次。遇:機遇。②涂: 同“途”。③仕宦出任官職。④武節: 武術兵法。
【意譯】
從前,在周這個地方有一個人,一生中多次求官,直到鬢發斑白了也沒有成功。這天,他走在路上,回想起往事,越想越傷心,禁不住就在路邊上就嚎啕大哭起來。一個行人看見這個老人哭得這樣傷心,便關切地問:“你為什么哭呀?”老人抽噎著回答:“我的命苦啊!多次謀官都沒有碰到機會,現在年紀大了,再也沒有機會了,想想感到傷心,因此落淚。”行人感到奇怪:“怎么會一次機會都碰不到呢?”老人回答說:“我年輕的時候是學文的,學成之后準備求官,但那時君王喜歡任用老年人,年輕人再有學問也不被看重。后來這個喜歡任用老年人的君王去世了,繼位的君王又喜歡任用武士,于是我就棄文學武。誰知等我武功學成了,好武的君王也去世了。現在繼位的年輕君王喜歡用青年人,但我已年老了。因此我沒有碰上一次好機會。”去做官是要碰機會的,不是可以強求的。
【解說】
這則寓言,說的是:“人主好惡無常,人臣所進無豫,偶合為是,適可為上。進者未必賢,退者未必愚,合幸得進,不幸失之。”表現出作者對現實黑暗不公的憤慨之情。在封建社會,人才的選拔使用,全憑統治者的個人好惡,沒有科學的嚴謹的制度予以保證。因此埋沒了大量的人才,不遇之嘆,理固宜然。另一方面,這位周人的教訓也值得吸取。他學文學武,總跟著人君的好惡打轉轉,可謂是十足的“風派”,但卻一事無成。因此我們對自己的專業要專心致志地學好它、精通它,不要根據別人的好惡,隨意地轉移自己的學業。如果只顧趕時髦、趕潮流,沒有獨立的操守而隨波逐流,迎合鉆營,勢必要碰釘子。
【相關名言】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中國俗語
高者未必賢,下者未必愚。
——白居易
論人物當論是非,不當論成敗。
——錢大昕
人們若是一心一意地做某一件事,總是會碰到偶然的機會的。
——法國·巴爾扎克
上一篇:《列御寇·亡鈇》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無名氏·偽僧》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