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目無全牛》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目無全牛:mù wú quán niú
詞源:《莊子·養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
詞由:戰國時,有一個手藝十分高明的廚師(庖丁)。他在剖牛時,能按照牛體的天然結構,拿刀子進到筋骨相連的空隙之處,順著骨節間的空穴運刀,利用牛體的本來結構進行解剖。一次他為梁惠王剖牛,只見他用手拽著,用肩靠著,用腳踩著,用膝蓋抵著,刀子進入牛體后,皮骨迅速分離開來。梁惠王看后驚嘆道:“好啊!你剖牛的技術怎么高明到這個地步呢?”庖丁放下刀回答說:“這是因為我掌握了剖牛的客觀規律。我開始剖牛的時候,所看見的無非都是一頭頭完整的牛,經歷了三年的剖牛實踐后, 已經熟知牛體結構, 即使還未動手, 在我面前的好象都是解剖開的牛了, 因此就再也沒有看見一頭完整的牛了。”
詞義: 指廚師宰牛時, 眼中沒有完整的牛, 只有牛的骨格結構。全牛: 完整的牛。比喻技藝達到了極其純熟的境界, 行動起來能得心應手。亦作“目牛無全”。
書證: 唐·楊承和《梁守謙功德銘》:“操利柄而目無全牛,執其吭如萏豢悅口。”明·宋濂《宋文憲公全集》三十八:“蓋聞民既大安則樂世無砥, 策能戡亂則目牛無全。”
上一篇:成語《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盲人瞎馬》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