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自知之明》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自知之明:zì zhī zhī míng
詞源:《老子》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新唐書》:“人, 苦不自覺耳。”
詞由: 有一次, 唐太宗李世民同大臣們議論起弓箭來。他說: 他自幼喜愛弓箭, 曾得到十張良弓, 就自以為這都再好不過了, 可是給有經驗的弓匠一看, 說這些“皆非良材。”工匠指出:“木心不直, 紋理不正, 發出去的箭就會偏邪。”李世民接著頗有感慨地說:“我前半生躍馬疆場, 以弓箭一統了天下, 但對弓箭也還沒有透徹了解, 何況世上這么多的繁雜事物要想都了解清楚那是難辦到的啊! 由此看來, 一個人最怕的是缺乏自知之明。
詞義: 對自己能有正確的認識。自知: 自己了解自己。明: 清楚, 明白。
書證: 唐·韓愈《伯夷頌》:“夫豈有求而為哉! 信道篤而自知明也。”明·李贄《初潭集·兄弟下》:“真自知之明, 知兄之明也。”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回:“這句說的不是你是誰! 真有自知之明!”
上一篇:成語《自暴自棄》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至大至剛》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