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口若懸河》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口若懸河:kǒu ruò xuán hé
詞源: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yù)》: “王太尉 (衍)云: ‘郭子玄(象) 語議如懸河寫 (瀉) 水, 注而不竭’。”
詞由: 晉代學(xué)者郭象, 字子玄, 湖南人。他從小就勤學(xué)好問, 特別是對于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 總愛追根尋底, 弄清它的道理。后來,他研究老子和莊子的學(xué)說, 頗有收獲。不少人對他十分推崇,有的請他去做官, 他都婉言拒絕了, 只是以研究學(xué)問和談?wù)撜芾碜鳛樽约喝粘I钭羁鞓返氖虑椤S捎谒麑W(xué)識豐富淵博, 分析和說理的能力很強(qiáng),談?wù)撈饋恚?有條有理, 頭頭是道。當(dāng)時(shí)的人們都夸贊他會說話, 有口才。所以另一位研究老子和莊子的玄學(xué)者— —王衍對他十分佩服, 稱贊他說:“聽郭象說話, 就好比懸在山上河流的瀉水, 直往下灌, 從來沒有枯竭的時(shí)候。”
詞義:說話滔滔不絕,象河水傾瀉而來。形容能言善益,口才好。若:好象;懸河: 激流傾瀉。亦作“口如懸河。”
書證: 《晉書·郭象傳》: “王衍每云: “聽象語,如懸河瀉水, 注而不竭。” 唐·韓愈 《石鼓歌: “安能以此上論列,愿借辯口如懸河。”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知縣見他說的口若懸河, 又是本朝確切典故, 不由得不信。”
上一篇:成語《反裘負(fù)芻》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司馬青衫》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