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反裘負芻》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反裘負芻:fǎn qiú fù chū
詞源:《晏子春秋·雜上》:“晏子之晉,至中矣,睹弊冠反裘負芻,息于涂側者,以為君子也。使人問焉,曰:‘子何為者也?’對曰:“我越石父者也。’……遂解左驂以贈之,因載而與之俱歸。”
詞由:春秋時,齊國的相國晏子去晉國訪問,走到中牟(屬趙國,在今河北省境內),見到一個人,頭戴一頂破帽,反穿皮襖,用肩背著柴草,坐在路邊休息。晏子認為這是一個有修養有知識的人。于是就叫人前去詢問。原來,那人是齊國人,名叫越石父,家境貧困,無法生活,被賣給人家做奴仆,迄今已經三年。晏子便解下車左的馬,把越石父贖了出來,并讓越石文跟自己一道坐車回去。越石父果真有才學,晏子就把他尊為高等食客。
詞義:反穿皮衣背柴草。反裘:反穿皮衣(古人穿裘毛朝外,反穿則毛朝里) ;負:背;芻:柴草。形容生活貧窮,操作勞苦。比喻為人愚昧,不知本末。亦作“反裘負薪”。
書證:漢·劉向《新序·雜事二》:“魏文侯出游,見路人反裘而負芻,文侯曰:‘胡為反裘而負芻?’對曰:‘臣愛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盡而毛無所恃耶?’”漢·桓寬《鹽鐵論·非鞅》:“無異于愚人反裘而負薪,愛其毛不知其皮盡也。”
上一篇:成語《歷歷在目》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口若懸河》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