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悔過自新》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悔過自新:huǐ guò zì xīn
詞源:《史記·吳王濞列傳》:“今吳王前有太子之隰(隙),詐稱病不朝,于古法當誅,文帝弗忍,因賜幾枚。德至厚,當改過自新。”
詞由:漢孝景帝即位不久,御史大夫晁錯勸告皇上削去吳王濞的封地,他說:“從前漢高帝(劉邦)初定天下,皇族的力量弱,于是大封同姓,把吳地五十余城分封給了濞。一次,吳王濞因為過去與太子有仇恨,假稱有病,不肯入朝拜見先皇。這按古法是應該殺戮的,可文帝總以為是劉家骨肉,只罰了幾杖了事。文帝對他,恩德也算深厚了,原希望他今后能悔過自新,誰知他變得更驕橫無忌,竟敢私自開鐵礦鑄錢幣,煮海水為鹽,誘惑天下亡命之徒,反上作亂。如今,吳王濞反定了,朝廷宜早下手清除他。”由于孝景帝處治不力,終于發生了以吳王濞為首的七國之亂。
詞義:悔改過錯,重新做人。自新:使自己成為新人。原作“改過自新”。亦作“悔改自新”。
書證:《新唐書·馮元常傳》:“劍南有光火盜,夜掠人,晝伏山谷。元常喻以恩信,約悔改自新,賊相率脫甲而縛。”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五十二回:“你們不必窮究,待他悔過自新便了。”
上一篇:成語《息事寧人》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情同手足》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