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息事寧人》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息事寧人:xī shì níng rén
詞源:《后漢書·章帝紀(jì)》:“方春生養(yǎng),萬物莩甲,宜助萌陽,以育時物。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驗,及吏人條書相告不得聽受,冀以息事寧人,敬奉天氣。”
詞由:元和二年春天,漢章帝為了安撫民心,不失時機地發(fā)展生產(chǎn),就給司法機關(guān)下了一道命令。命令上說:現(xiàn)在正是春天,大地開始復(fù)蘇, 莊稼和一切花草樹木正孕育著生長的活力, 我們應(yīng)當(dāng)助使萬物生長。因此我命令司法機關(guān):“凡屬不是犯了明顯死罪的案犯, 都不要立案追究, 即使有人上訴告發(fā)的, 也不要受理。我希望這樣做能使人民得到安寧, 小事不要化大, 無事更不能多事。這樣, 也就對得起天老爺給予我們生養(yǎng)的好時機了。”
詞義: 不多事, 使人民得到安寧。息:平息; 寧:使安定。后來指平息人事糾紛, 使人們和睦相處。
書證: 魯迅《致黎烈文》:“《自由談》上的文字, ……應(yīng)加以蒲鞭者不少,但為息事寧人計,不如己耳。”聞一多《四杰》:“我承認我是抱著‘息事寧人’的苦衷來接受它的。”鄒韜奮《經(jīng)歷》:“這位負責(zé)人是一個好好先生, 為‘息事寧人’計, 照相費照付, 把‘紀(jì)念的’幾張照片留了下來。”
上一篇:成語《懷鉛提槧》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悔過自新》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