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
春秋時期,有一次,宋、齊、晉、衛(wèi)等十二個諸侯國聯(lián)合圍攻鄭國(國都在今鄭州新鄭),弱小的鄭國知道自己兵力不足,于是請晉國做中間人,希望宋、齊等諸侯國能夠取消攻打的念頭。晉國同意后,其他諸侯國因為害怕強大的晉國,并不想得罪晉國,于是紛紛決定退兵,停止了進攻。
為了感謝晉國,鄭國國君就派人獻給晉國許多美女與貴重的珠寶作為禮物。收到這份禮物之后,晉悼公十分高興,論功行賞,記大臣魏絳頭功,把禮物的半數(shù)分贈給魏絳。
沒想到正直的魏絳一口謝絕了贈禮,并勸晉悼公說:“《書》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意思是說,現(xiàn)在晉國雖然很強大昌盛,但是我們絕對不能因此而大意,因為人在安全的時候,一定要想到未來可能會發(fā)生的危險,這樣才會先做準備,以避免失敗和災禍的發(fā)生。
晉悼公聽完魏絳的話之后,認為他言之有理,就采納了他的建議,知道他時時刻刻都牽掛國家與百姓的安危,從此對他更加敬重。
——《左傳·襄公十一年》
【故事啟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事應該未雨綢繆,居安思危,這樣在危險突然降臨時,才不至于手忙腳亂。話說一只野狼臥在草地上勤奮地磨牙,對此,狐貍困惑不已:“沒有任何危險,為何要這么用勁磨牙?”野狼停下來回答說:“如果有一天我被獵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時,我想磨牙也來不及了。而平時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時就可以保護自己了。”野狼的思維與魏絳的理念可謂異曲同工。
【成語釋義】 雖然處在平安的環(huán)境里,也想到有出現(xiàn)危難的可能。指隨時有應付意外事件的思想準備。居,處于;思,想。
【活用例句】 有道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我們應該~。
【近義】 安不忘危
【反義】 高枕無憂
上一篇:《尾大不掉》出處與譯文翻譯,成語故事《尾大不掉》意思解讀
下一篇:《差強人意》出處與譯文翻譯,成語故事《差強人意》意思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