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聲名狼藉》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聲名狼藉:shēng míng láng jí
詞源:《史記·蒙恬列傳》:“惡聲狼藉,布于諸國。”
詞由:秦始皇有兩個寵信的大臣:蒙恬和他的弟弟蒙毅。秦始皇駕崩后,其幼子胡亥即位。由于胡亥年幼無知,不辨忠奸,聽信了李斯、趙高的讒言,將蒙毅賜死。蒙毅接到胡亥賜死的圣旨后,仍以國事為重,流著眼淚上書勸諫胡亥。他列舉了一系列殺害忠臣的暴君:用三位忠臣殉葬的秦穆公,殺大將白起的秦昭襄王,殺國家棟梁伍奢的楚平王,殺伍子胥導致亡國的吳王夫差,并進而指出這些君主由于妄殺忠臣良將而遭到了天下人的謾罵,名聲極壞。希望胡亥能接受歷史的教訓,引為戒鑒??墒牵妓幙嗫?,忠言逆耳,胡亥一句也聽不進,還是殺了蒙毅。不久,蒙恬也被逼自殺了。
詞義:惡名昭著或名譽掃地。聲名:即名聲;狼藉:狼群常藉草而臥,臥后起來,就把草踏亂以滅其蹤跡,后用來形容散亂,引申為破敗得不可收拾。亦作“聲名掃地”。
書證: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第三十三回:“因汪太史平日聲名狼藉,最不見重于官場,目前新督帥參劾劣紳十七名,實以汪某居首?!崩仙帷渡袢返谌坏谌龍觯骸皠e等聲名掃地,無可收拾!”
上一篇:成語《城狐社鼠》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大義滅親》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