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大義滅親》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大義滅親:dà yì miè qīn
詞源: 《左傳·隱公四年》:君子曰:‘石碏純臣也, 惡州吁而厚與焉。大義滅親, 其是之謂乎。”
詞由: 春秋時期, 衛國大夫石碏的兒子石厚, 與貴族的一個公子叫州吁 (xu) 的合謀殺掉了國君衛桓公, 州吁就自立為王, 石厚被封為上大夫。石碏了解到自己的兒子參與了謀殺國君的事件, 非常氣憤,就把石厚和州吁誘騙到近鄰陳國去訪問, 并事先派人勸說陳國國君逮捕這兩個人。后來陳國國君照辦了, 州吁在陳國就地被處死, 石厚準備被遣送回國。新立的衛國國君也想赦免石厚死罪。可石碏堅決不同意, 并親自派家臣去陳國把兒子殺了。因而人們稱贊石碏殺子是“大義滅親”。
詞義:為堅持大義而殺了親屬。大義:正義、正道。親:親屬。原指為維護君臣的名分而不顧親屬的情誼,今指為維護正義,對違反國家、人民利益的親屬不徇私情,按法懲處。
書證:唐·李衛公(衛公是李靖的封號)《問對》(舊本題唐李靖撰,實乃宋·阮逸偽撰):“大義滅親,況一使人乎。”郭沫若《屈原》第五幕第二場:“你盡管是她(南后)的父親,但如果不照著他的意旨辦事,她可以大義滅親,明天便把你一齊處死。”
上一篇:成語《聲名狼藉》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大刀闊斧》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